华枫论坛

华枫论坛 (http://www.chinasmile.net/forums/index.php)
-   太极奥妙 (http://www.chinasmile.net/forums/forumdisplay.php?f=80)
-   -   【原创】太极拳为什么要放松着练? (http://www.chinasmile.net/forums/showthread.php?t=238741)

小慧 Apr 9th, 2007 10:45

【原创】太极拳为什么要放松着练?
 
人体的关节,比如颈椎、肩椎、腰椎、胯、膝盖等就好似一个个水龙头,如果关节僵硬、紧张,就好似水龙头关紧,血流不畅,血不畅则气不顺。如果关节舒展放松,水龙头开到最大,则气血畅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大概可以解释关节的疾病。

太极拳在气血畅旺的环境下演练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所以练拳之前要做好放松。而且松要贯彻整套太极拳。检验起势有没有松开:两臂如绳子拴在肩上一样,且沉重无比。

放松,一是身体的放松,比较容易忽略的是腹部的放松、脸部的放松。

二是精神的放松,精神不放松,检查不好身体的松,也会影响身体的松。

放松,看似简单,实际很难,不同的阶段对放松的体会也不同。

松是太极的根本,松开了后太极的体会不追求也会慢慢上身。

小慧 Apr 9th, 2007 10:56

原创:放松练习
 
练太极拳,先要明了太极拳对身体部位的要求,拳架是学练的形势,透过拳架来学习拳架里面的东西,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的本意。

顶头悬:将颈部肌肉放松,颈椎自然舒直,头部因为肌肉舒松开而自然座于颈椎上。头顶似有绳悬,头部有微微的悬空感。


松肩:要松肩,首先要将胳膊松透。这样来体会胳膊放松:两腿站直后弯腰,两臂如吊环一般自然下垂,与地面成九十度角,感受一下此时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觉。缓缓站直身体,每移动一分重新体会一下,放松的状态如有变化就重新调整到松。胳膊能松开后,胳膊的重量都缀在肩关节,有一定时间积累后肩关节会慢慢松开。


松肘(开肘):肘部微微外棚,肘尖微微向下有沉坠感,松开胳膊上的肌肉筋骨。肘不开肩不开。肘开后胳膊上棚劲自生。


松腕:腕不松则气会断在手腕处。腕不松则指不松,整条胳膊也不会真正松开。松腕,皮肉虽连着但腕部筋骨就如断掉一般。


舒指:手指自然舒展,意念贯到指尖外缘。指虽柔软,但练习日久,手指也会有棚意。


松胸:胸部松开后会自然腹式呼吸。


舒背:立身中正、顶头悬后背部自然舒展。


松胯:稍息站立,将虚腿(右)松开,慢慢轻提右膝。保持立身中正,不可因提膝而身体有些微歪斜,胯始终保持水平位置。大腿、小腿肌肉松开,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脚腕松开。膝盖似有细线牵引,每提一分重新体会腿上变化,练一段时间能体会到胯关节,如此松着提步落步,胯关节会慢慢松开。


松膝(开膝):膝关节不开,则劲会困在膝盖至大腿上,下盘必然轻浮。

松脚腕,脚腕不松,腿部不会真松。松脚腕,如同脚腕处的皮肉虽连,但筋已断开。即使地面不平,身体中正也不会因地势原因受影响。


尾闾:尾闾微向上向前托,犹如屁股下面有个你可以随时落座的板凳一样,而你也正时时准备坐下。此时尾闾中正。


松腰:腰腹松开。要将腰与胯分开,下盘充实又似有气流不断上涌,因此腰不会死压下盘,与下盘是牵扯不断又有弹性的。


刚开始练时不要刻意追求,松字易读难做。太极拳是自我检讨、自我验证的过程,要有否定自己、每次体会将自己当作白纸的勇气。把心气放下,沉在自我中,不要用已有的经验来检验,因为太极体验是你从未有过的。


放松练习的时间选择很广泛,可以在生活中进行,比如洗碗时、乘车时、走路时,只要思想可以有闲暇就可以,在随意的一举一动中体会自身。


真松时会有感应,比如提膝时意挂膝关节上方与大腿连接处,抬手臂时意挂肘尖,不需要刻意去想,自然而然的似有丝线牵引,只需心念动,不需力道帮助。练拳也是如此,开始时招式要仔细研究好,方向、脚步辨清楚不要有误差。等可以用心感悟时,才明白手臂为什么这么高,这一掌为什么按到这么高才正确,那是松沉着练的必然结果,也只有在放在那个位置身体最舒适自在。


2006.11.16

sunday Apr 9th, 2007 12:02

有一定道理!

我在网上搜到了一篇文章, 不是故意唱反调, 只是增加讨论话题。

----------------------------
在拳论中﹐此“六合”,皆有详尽的记述,大概练拳者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知,惜与拳架并不相吻合。盖相合的拳架﹐在一动时即可看出﹐因架是受气而成﹐不是架去领气而出。凡是六合的拳架﹐在未动之先﹐即已六神合一以阳注阴。(六神—灵台﹑心窍﹑阴窍﹑玄关﹑肾窍﹑仙骨。)而使阴抱阳﹐成构精之象而潜之。动而变阴而化阳。在盘架时此种合劲完全注于窍内﹐(窍走神经交叉处。)并非从口头上知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及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就算对拳完全清楚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多数习拳者本身﹐对「心﹑意﹑气﹑力。」完全模糊不清﹐认识并不太正确﹐那么练起拳来﹐完全是两回事。
就以全身放松而盘架之例看,根本与「六合」是相反的东西。其次还有盘架时,先将前腿迈出,再转身出手,此种练法是否与拳论中所说:「手足齐到才为真。」的这句话是相反的东西﹐种种之例证。可说不胜枚举。故我武术渐渐沦为不能实用的地步,反而不如跆拳﹑空手道之类的东西为实用﹐尤以太极拳更为甚之。主要原因﹐就是拳势完全脱离了「六合」的要求﹐而走入了松﹑空之境﹐就是在推手时,也是采用闯入的推法,步入弓尖,力出于肩膀上,而不是劲发于肩窝内。两胯不合﹐腰劲与阴蹺﹑胎元分散﹐故发劲一出即完﹑即断﹐不能成为整劲﹐也不能构成圆劲﹐与所谓绵绵不断之论﹐更相违背。所以一发即散﹐散即为断﹐一断即与太极相违﹐手足因与步法的角度不相互配合﹐肘与膝﹑肩与胯﹐亦因步子迈的大﹐而使劲气上下分散﹐总之外三合相违﹐内三合根本谈不上合﹐此为习拳者应该静心思考﹐不要为成见所累﹐不要为自己的优越感所累。去发掘科学的真理﹐及弘扬我固有的文化哲理﹐融化成一种完整的思想﹐加强信仰﹐以增浩然之劲气﹐不悉大家的看法是否亦复如此?
太极拳为内功拳﹐内功拳最重要者不在于架势﹐而是以精神合一贯注于内窍之中﹐而与架势配合而练。开始时定要知悉人身的结构﹐及内窍外穴的关系﹐甚至天地生化的哲理。关于这一方面的论述﹐不是三言两语即能解释与论述清楚的。而现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此统一合成的六神元真注于窍内﹐及如何与拳架相配而练。经云:「天地之中﹐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中乎。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然在拳术里亦谓「中定」﹐然此「中」﹐并非指的心脏﹐而是指的脊骨中的玄化规而言。此规有三:一在项骨内﹐一在腰椎内﹐一在仙骨与尾闾间﹐分为上﹑中﹑下各有所伺。
在初练拳者﹐最好先以由下面之玄化规练起﹐因此规与胎元(下丹田)﹐及阴蹺皆有直接关系﹐将六神合一的元真注于此窍﹐再以胎元之气温而养之﹐配合拳架而练﹐功夫当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然现在习拳者﹐多不知之。虽拳经略有所述﹐却引不起学者的注意﹐殊为可惜。在拳书内此项论述甚简﹐只曰:「内胯里收﹐如抽丝然。」只此寥寥几字而已﹐并未详细解释﹐其实这两句话虽短﹐可是它具有所有武术之秘。凡习内功者﹐开始绝对离不开它﹐盖此功是凝聚下盘元真之中窍穴﹐它可将所结之元真传导于两膝两足﹐并可借下盘之沉劲﹐传导于两肩两臂以及两手。可是这种以元真之气习拳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步法的配合﹐如果不用三元步法﹐而只相信前弓箭步﹐是难以练成内功。
因为前弓箭步正是练此功的克星﹐它很容易使仙骨与真气穴松开﹐而不能凝聚。所以此处在习拳时﹐要始终结聚着﹐步法要借腰劲的旋扭而上﹐劲气绵绵不断的练下去。拳书上的绵绵不断﹐皆指招式上的连续而言﹐并非指玄化规与真气穴的劲气而言。其实招式可断﹐此处劲气不能断﹐所谓断而不断﹐正是拳术变化的最深奥处。此种功夫习练如有六个月﹐六合之劲可以扎基。何谓六合劲﹐简而言之﹐即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搜。在这些劲势中﹐全与三元步有关﹐如果此种步法走对﹐而成习惯自然﹐所谓之内三合外三合的劲气才能集中于窍内。劲发为整﹐为圆﹐此整劲﹐圆劲即是太极拳内所谓之浑元气﹐及太极拳功开始的练法﹐松﹑空﹑散﹐是练此功之大忌。希同门细审之﹐练时应仔细的去分析﹑体认﹐当可感受出不同的微妙。

sunday Apr 9th, 2007 12:02

有一定道理!

我在网上搜到了一篇文章, 不是故意唱反调, 只是增加讨论话题。

----------------------------
在拳论中﹐此“六合”,皆有详尽的记述,大概练拳者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知,惜与拳架并不相吻合。盖相合的拳架﹐在一动时即可看出﹐因架是受气而成﹐不是架去领气而出。凡是六合的拳架﹐在未动之先﹐即已六神合一以阳注阴。(六神—灵台﹑心窍﹑阴窍﹑玄关﹑肾窍﹑仙骨。)而使阴抱阳﹐成构精之象而潜之。动而变阴而化阳。在盘架时此种合劲完全注于窍内﹐(窍走神经交叉处。)并非从口头上知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及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就算对拳完全清楚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多数习拳者本身﹐对「心﹑意﹑气﹑力。」完全模糊不清﹐认识并不太正确﹐那么练起拳来﹐完全是两回事。
就以全身放松而盘架之例看,根本与「六合」是相反的东西。其次还有盘架时,先将前腿迈出,再转身出手,此种练法是否与拳论中所说:「手足齐到才为真。」的这句话是相反的东西﹐种种之例证。可说不胜枚举。故我武术渐渐沦为不能实用的地步,反而不如跆拳﹑空手道之类的东西为实用﹐尤以太极拳更为甚之。主要原因﹐就是拳势完全脱离了「六合」的要求﹐而走入了松﹑空之境﹐就是在推手时,也是采用闯入的推法,步入弓尖,力出于肩膀上,而不是劲发于肩窝内。两胯不合﹐腰劲与阴蹺﹑胎元分散﹐故发劲一出即完﹑即断﹐不能成为整劲﹐也不能构成圆劲﹐与所谓绵绵不断之论﹐更相违背。所以一发即散﹐散即为断﹐一断即与太极相违﹐手足因与步法的角度不相互配合﹐肘与膝﹑肩与胯﹐亦因步子迈的大﹐而使劲气上下分散﹐总之外三合相违﹐内三合根本谈不上合﹐此为习拳者应该静心思考﹐不要为成见所累﹐不要为自己的优越感所累。去发掘科学的真理﹐及弘扬我固有的文化哲理﹐融化成一种完整的思想﹐加强信仰﹐以增浩然之劲气﹐不悉大家的看法是否亦复如此?
太极拳为内功拳﹐内功拳最重要者不在于架势﹐而是以精神合一贯注于内窍之中﹐而与架势配合而练。开始时定要知悉人身的结构﹐及内窍外穴的关系﹐甚至天地生化的哲理。关于这一方面的论述﹐不是三言两语即能解释与论述清楚的。而现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此统一合成的六神元真注于窍内﹐及如何与拳架相配而练。经云:「天地之中﹐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中乎。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然在拳术里亦谓「中定」﹐然此「中」﹐并非指的心脏﹐而是指的脊骨中的玄化规而言。此规有三:一在项骨内﹐一在腰椎内﹐一在仙骨与尾闾间﹐分为上﹑中﹑下各有所伺。
在初练拳者﹐最好先以由下面之玄化规练起﹐因此规与胎元(下丹田)﹐及阴蹺皆有直接关系﹐将六神合一的元真注于此窍﹐再以胎元之气温而养之﹐配合拳架而练﹐功夫当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然现在习拳者﹐多不知之。虽拳经略有所述﹐却引不起学者的注意﹐殊为可惜。在拳书内此项论述甚简﹐只曰:「内胯里收﹐如抽丝然。」只此寥寥几字而已﹐并未详细解释﹐其实这两句话虽短﹐可是它具有所有武术之秘。凡习内功者﹐开始绝对离不开它﹐盖此功是凝聚下盘元真之中窍穴﹐它可将所结之元真传导于两膝两足﹐并可借下盘之沉劲﹐传导于两肩两臂以及两手。可是这种以元真之气习拳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步法的配合﹐如果不用三元步法﹐而只相信前弓箭步﹐是难以练成内功。
因为前弓箭步正是练此功的克星﹐它很容易使仙骨与真气穴松开﹐而不能凝聚。所以此处在习拳时﹐要始终结聚着﹐步法要借腰劲的旋扭而上﹐劲气绵绵不断的练下去。拳书上的绵绵不断﹐皆指招式上的连续而言﹐并非指玄化规与真气穴的劲气而言。其实招式可断﹐此处劲气不能断﹐所谓断而不断﹐正是拳术变化的最深奥处。此种功夫习练如有六个月﹐六合之劲可以扎基。何谓六合劲﹐简而言之﹐即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搜。在这些劲势中﹐全与三元步有关﹐如果此种步法走对﹐而成习惯自然﹐所谓之内三合外三合的劲气才能集中于窍内。劲发为整﹐为圆﹐此整劲﹐圆劲即是太极拳内所谓之浑元气﹐及太极拳功开始的练法﹐松﹑空﹑散﹐是练此功之大忌。希同门细审之﹐练时应仔细的去分析﹑体认﹐当可感受出不同的微妙。

小慧 Apr 10th, 2007 18:22

引用:

作者: sunday (帖子 1711813)
有一定道理!

我在网上搜到了一篇文章, 不是故意唱反调, 只是增加讨论话题。

-----------��...

这篇文章的作者大概练得跟俺不是一路的。松的概念与松懈不同,松是基础是手段,松的过程就是造镜子的过程。比如说双重,比如说六合,在镜子没造好之前你根本不明白这些是什么意思,即使有再多的秘籍,再通透的语言,没有体悟是无法领会的。

现阶段俺的体会:迈步跟腿几乎没关系,而全是尾闾腰胯在作用;胳膊的伸展开放也全在胸廓。吞吐含化就在这腰腹胯,作者提到的内胯里收俺也有体会。这些体会不是练气练意的结果,是松开后自然听到的。太极就是自然之道,回复先天自然的练法应该不会出偏的。

taichicat Apr 18th, 2007 15:02

一个冬天小慧收获不小啊,我现在读书把练功都耽误了。:(

小慧 Apr 19th, 2007 12:58

引用:

作者: taichicat (帖子 1726425)
一个冬天小慧收获不小啊,我现在读书把练功都耽误了。:(

别担心会被耽误,按敢打保票等你有整块可以研究拳的时间的时候,你会惊讶的发现自己的功夫没丢反倒有更深的认识了。

beginning Apr 21st, 2007 23:38

松着练是没错的,和六合也没冲突
 
太极先练松,因为平时紧张用力的时候多。不松,内里很难合住。
再松的基础上,通过站桩。再练松沉。不松,接手就用手力,肩力。一来断了,二来丢,抗,顶,三就根本和对方搭手搭不到一体上,听不到对方的力
用意轴控制身体中正,打拳要松着打,但要保持自己的中正和有意念在手上。顶头悬。不然松了容易散
很多时候,跨动手才动
起势检查松,有个办法检查,上身松,手臂松,对方搭你的手。用手粘住对方,下身沉一些,再上起,手就自然可以把对方顶你的力给顶回去。自己的手就可以很松的抬起来。这样,脚起一点点,手也起来了。这个外三合也合住了。熟练以后,下身沉的动作外表基本看不见。就意念上的一点点。下身自然就沉了一下再起来。
松是为了力泄到涌泉穴。这样,接手有棚劲。对方的感觉是搭手像压到弹簧。自己不松,是达不到这个效果。起势的方法和这个弹簧的道理一样。

积 木 Apr 22nd, 2007 03:34

引用:

作者: beginning (帖子 1731943)
太极先练松,因为平时紧张用力的时候多。不松,内里很难合住。
再松的基础上,通过站桩。再练松沉。不松,殮.

说的好!


所有时间均为格林尼治时间 -4。现在的时间是 13:52


Copyright © 1999-2024 Chinas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