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单个帖子
旧 Apr 17th, 2007, 17:36     #16
ChinaSmileJoe
Senior Member
级别:92 | 在线时长:8924小时 | 升级还需:97小时级别:92 | 在线时长:8924小时 | 升级还需:97小时级别:92 | 在线时长:8924小时 | 升级还需:97小时级别:92 | 在线时长:8924小时 | 升级还需:97小时级别:92 | 在线时长:8924小时 | 升级还需:97小时级别:92 | 在线时长:8924小时 | 升级还需:97小时级别:92 | 在线时长:8924小时 | 升级还需:97小时级别:92 | 在线时长:8924小时 | 升级还需:97小时
 
ChinaSmileJoe 的头像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79,353
积分:163
精华:102
ChinaSmileJoe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ChinaSmileJoe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ChinaSmileJoe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ChinaSmileJoe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ChinaSmileJoe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ChinaSmileJoe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ChinaSmileJoe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ChinaSmileJoe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ChinaSmileJoe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ChinaSmileJoe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ChinaSmileJoe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默认

太極拳-Tai Chi-趙堡架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qAQxkxtDrVk[/MEDIA]

赵堡架的传承

太极拳运动的历史发展到了近代(明朝末年)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这中间名家辈出,太极真功常显于世。王宗岳,蒋发,邢喜怀,陈长兴,陈清平,武禹襄,杨露禅等名家对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竭尽了太极拳传人的本分。名家辈出的另一个结果是导致唯我主义;宗派主义的泛滥,孕育着传统太极拳内操修为的衰微,世人越来越以奇能异巧,标新立异为价值取向,宗风脉传日渐希落。

近代太极拳的发展主要以北派太极拳的传承为主要内容,由于北派太极拳保留了脉传宗风的古朴与纯正,所以逐渐流传下来,开近代太极拳传承先河的代表人物是王宗岳(字林桢)。张三丰之后,历数代道门先师的传承而至王宗岳。王宗岳,字:林桢,山西晋阳县七里堡人,生活年代约在明朝嘉靖年间。据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记载,王宗岳学拳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曰:“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自来矣?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今将此歌此道以及此秘诀,传之于汝,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又据《傅山拳法——子午太极拳》一书中记载,山西省体委于八十年代的调查与考证:傅青主(傅山)系道家龙门第六代“真”字辈,而王宗岳曾受教于龙门第九代孟太真,此说为有关王宗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傅山拳架传人李思元前辈(已故)演练的傅山拳架(录像),动势波诡云谲,变化万端,盘旋绕缠,进退顾盼,古朴醇厚,在体现内操方面与社会架大相径庭,极具研究价值。

根据国内太极拳研究界的普遍的观点,王宗岳是把太极拳由道门内秘修秘传而转传于俗世民间的第一代宗师。其所注解的张三丰太极拳论著是由其传人——唯一弟子蒋发传之于后世的。总之,太极拳发端于上古,流传于道门之内,是道家的专利产品。抛开道门;道家;道教的渊源去研究中国太极拳运动的历史是数典忘祖,闭门造车的恶举。

一 赵堡架的传承

王宗岳乃一介雅士,品质天资极高,从学太极大道后,多年苦研精练,至晚年拳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但因道门戒律森严,先师留有:不忠不孝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卖弄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等十不传门规,所以王宗岳怀天宝数十载而不露,王宗岳年老膝下无子,仅有女儿一人。王宗岳以经商为由,游历大江南北,多方交流,名显西北,人称华北大侠。

在明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王宗岳去郑州经商,途径素有习拳练武之民风的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因天色已晚,夜宿该镇。当时镇里有许多年轻人在练拳习武,王宗岳也与镇上的人一起在旁边观看,看到习武者中有一穿紫花布衫的青年人举手投足颇有味道,便自语道;“这个穿紫花衣服的青年可教,将来定有出息。” 此话正巧被旁边一个后生听到,便悄悄告诉了那位穿紫花衣服的青年。这位穿紫花衣服的青年,名蒋发,出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世居距赵堡镇数里远的刘村,自幼喜爱武术,练武刻苦,年级稍长即常与村里人切磋技艺。蒋发听到此话后,断定来人必是武林高手,便急切地赶到王宗岳下榻的旅店询问求见,表达拜师之意。王宗岳因去郑州经商,忙于赶路,所以一再推托,无奈蒋发拜师心切长跪不起,只是苦苦恳求。王宗岳观其忠厚诚实,便相约一个月后的今天在黄河岸边相聚,此举乃王宗岳试蒋发之灵气。蒋发算准日期,到其日,天未明即在约定的地点恭候,正午,王宗岳如期赶到,看到蒋发如此虔诚恭敬,下定了收其为徒的决心,遂带蒋发回山西晋阳七里堡家中学艺。

蒋发在山西共学艺七年,七年里侍师如父,苦累无辍,故而功夫长进很快。据传,由于王宗岳年事已高,拳架多由其女代授,王宗岳于一旁指点捏架子,后人戏称其拳架为“大姑娘架”。王宗岳精通易理尤善总结,对张三丰所著太极拳经歌诀多有发挥与注解,蒋发也得其玄妙,艺有所成。蒋发艺成归里之时,王宗岳将先师所传张三丰所授太极拳经,论,歌诀,十三势图,以及王宗岳自己对太极拳经论的注解论著一并授与了爱徒蒋发,并再三叮嘱:“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以教之。倘得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

蒋发回到家乡后,逐步深入研究,因技艺超群,并有“百步赶兔”之功而名闻乡里,有“蒋把式”之称。蒋发著有《太极拳体用论》。蒋发严遵师训,择人而传,他在自己作褡裢与面袋儿生意的过程中,观察了解到赵堡镇的邢喜怀,收其为徒,将所学拳艺全盘授之,并将从山西王宗岳师父处所带回的关于太极拳的理论资料传给了邢喜怀,从此太极拳在赵堡镇扎下了根,形成了脉络清晰,资料齐全,风格古朴的太极拳赵堡架。由于此枝太极拳一直长期在赵堡镇流传且保守隐秘之风甚浓,有传媳妇不传姑娘;赵堡架不出村的说法,当地人称之为“赵堡街架”,堡,按当地方言念“补”。蒋发为太极拳赵堡架的第一代宗师。

太极拳赵堡架第二代宗师邢喜怀,居赵堡镇南街,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约在1595年至1671年),邢公受业后,深研拳理,深得个中三昧,他不但拳艺精湛而且精通器械,其中他演练的春秋大刀已达极至。邢公在太极拳道的修为过程中,不断领悟太极拳理与老子的大道思想,写下了《太极拳道》;《太极拳说》等多篇论述传与后人。据邢氏第十三世孙邢九纯先生介绍:邢公喜怀系邢氏第四代,邢公用过的器械一代一代地传递保管,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而毁掉,十分遗憾可惜。邢公喜怀后来把太极拳艺传给了盟弟张楚臣。

太极拳赵堡架的第三代宗师张楚臣,原籍山西,生于明万历年间(约1611之1691年),在赵堡镇以卖菜为生,后来买卖做大了改开了粮行。张公楚臣得到真传之后,艺精技奥,融养生技击于一体,德高望重,授徒众多,著有《太极拳秘传》等论述,其门人中陈敬柏,王柏青均为太极拳赵堡架的高手。

太极拳赵堡架第四代宗师陈敬柏,生于康熙二年(约1663年至1745年),陈公原籍河南温县陈家沟,距赵堡镇不远,在陈公祖父陈文举时迁居赵堡镇至今。陈公敬柏人品端正,唯以诚信见闻,颇受张楚臣的赏识,因而得到张楚臣的全盘传授。陈公得其艺后,广收门徒八百人,弘扬赵堡架。八百门人中能得其一技之长的有十六人,能得其技艺八九的有八人,能统其全道的唯有张宗禹一人,张宗禹为太极拳赵堡架的第五代宗师。陈公敬柏一生对太极拳赵堡架的光大与传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公后人陈学忠;陈铁至今在赵堡镇家中授拳自娱自乐。

太极拳赵堡架第四代宗师王柏青,康熙初年人(约生于1665年卒于1741年),与陈敬柏同师学艺。他习拳修道四十余年后,拳艺独树一帜,有一代名师之美誉,是《太极秘术》一书的编撰者。王公柏青于雍正初年汇编《太极秘术》一书时,在序中叙述了他习炼秘传太极拳赵堡架四十余年的体悟,他著的《太极丹功义诠》;《太极拳丹功要术》均列于书中,有非常高的学术与史料价值,他为太极拳赵堡架早期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极拳赵堡架第五代宗师张宗禹,祖居赵堡镇大槐树疙瘩。张公宗禹得第四代宗师陈敬柏技艺之完整,一生传人较多,弟子中原复孔与嫡孙张彦承其技艺。张公晚年病危之际,恰只有嫡孙张彦在榻前侍奉,爱徒原复孔代师赴大名府打理生意未归,张公遂留下遗言命嫡孙张彦代传太极心法秘钥。原复孔归来为师办理丧事后,由师弟张彦授以太极心法秘钥,原发孔与张彦两人由此成为太极拳赵堡架的第六代宗师。

太极拳赵堡架的第六代宗师张彦(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得其祖父秘传后,技艺超群,携技赴山东等地遍访武林名家,印证太极法要,一路除暴安良,曾于山东曹州府斩巨蟒除邪恶,被当地百姓誉为神手张彦,设神牌供之,香火盛及多年。据张彦第二十代后人张拴介绍,张彦系张氏家族第十五代,张彦得张氏家族第十三代张公宗禹之太极衣钵后,成为太极拳赵堡架第六代宗师,在友人陈鹏先生的推荐下,收陈清平为徒,这些事情张氏家族代代传讲。张彦将太极拳艺也传给了儿子张应昌(赵堡架第七代);张应昌传张汶(赵堡架第八代);张汶传张金梅(赵堡架第九代);张金梅传张敬芝(赵堡架第十代)。

太极拳赵堡架第七代宗师陈清平,约生于一七九五年卒于一八六八年,其祖居赵堡镇西南面三华里处的王圪垯村。自其父陈锡恪在赵堡镇开粮行定居赵堡镇以后,陈清平子承父业,认真打理,陈氏粮业兴盛,家庭生活殷实,是当时赵堡镇的一大富户,有三房妻妾。陈公清平得神手张彦之传授,深究细研,拳艺臻于化境,尝于赵堡镇南门永安寺设场传艺授拳。门人中著名突出者有:(子)陈景阳;(赵堡镇人)和兆元;牛发虎;张汉;(河南温县人)李景彦;李作智;(河南沁阳人)任长春;(永年人)武禹襄等。

太极拳赵堡架第八代宗师和兆元,生于一八一零年卒于一八九零年,字禹奄,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幼时受家乡习武风气之影响,舍弃功名,师从赵堡镇陈清平先生学习太极拳,尽得太极拳中的玄妙,其功夫出类拔萃,刀枪剑棍无所不精。后随其姐夫,三朝元老的礼部尚书李文清(名堂阶)进京保镖十余载。在京期间潜心钻研太极拳,广交武林各界高手,博采众长,使所炼太极拳艺更合老子之道;易学之理,武功大成,名噪京师。被清廷封为“皇清例授武信朗”。和兆元传子和润芝;和敬芝;长孙和庆喜;孙和庆台;苗延生。苗延生传王思名;王恩功,和庆台传和学俭。

太极拳赵堡架第九代宗师和庆喜,生于一八六二年卒于一九三六年,字福棠,和敬芝之子,和敬之文武兼备,曾辅佐两广总督李建;张之洞多年,授文信郎,著有《高手武技论》。和庆喜之拳艺皆由祖父和兆元亲授,他八岁随父亲和祖父习拳,全面地继承了祖传的技艺。他中年时出门做生意,一九二八年回家乡开始授徒,当时正值国民政府提倡国术运动,和公庆喜为了光大师门,还专门找到当年跟祖父学过拳的师兄弟们,同他们一起用了整整八个月的时间对太极拳赵堡架套路的编排进行对比,对一招一式进行统一,并对祖传的真功秘诀资料进行整理,首得其传者有:陈桂林;郑锡爵;柴玉柱;王某某等四人。由于和公教授有方,传人越来越多,而且均有大的建树,名声显赫。其传人有和学信;和学敏;和学惠;郑锡爵;郝玉朝;郭云;郑悟清;柴玉柱;刘世英;李俊秀等。

太极拳赵堡架第十代宗师郑锡爵,字伯英,一九零六年农历七月五日生,卒于一九六一年,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郑公从小跟随父亲务农,生活十分艰辛,郑公为人忠厚,身高膀圆,轩昂伟岸。因与太极拳世家和庆喜是邻居,两家又世代友好,所以一九二八年与同镇的陈桂林;柴玉柱;王某某四人一起相约拜和庆喜为师学艺。郑公入门后,尊师如父,刻苦练拳,对所学技法钻研领悟,反复实践,融会贯通,很快成为和氏门下的佼佼者,深得和庆喜的器重。一九三一年河南省温县举行擂台赛为国民政府在开封举行的华北五省国术比赛选拔运动员,经各地预选,温县最后选出郑锡爵;郝玉朝;王某某三位拳师为代表参加开封比赛。开封擂台赛计有三百余名选手参赛,分红蓝两队,抽签排号,逐级淘汰。郑公一路过关斩将,与河南省境内黄县的刘存温先生对垒,争夺冠军奖牌。第一回合未分胜负,第二回合一开始,郑公以一计高探马化其来力,顺势而发将对方发出一丈开外,跌落擂台之下,一时全场轰然,喝彩不断。郑公获得华北五省国术比赛的桂冠后,获大银墩一尊;小银墩一尊;锦旗两面;配剑两把,至此名声大震。所获两面锦旗至今保存在赵堡镇赵堡太极拳总会。郑公回家后,将全部奖品送给了师父。他说:我的一切武功技巧,均为恩师所授,功劳应归于恩师。四十年代因战乱,郑公迁居西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曾任国民政府赵寿山部队武术教官。一九五一年起任西安市体委武术专职教练,门徒众多,郑公因与另一位赵堡架第十代宗师郑悟清同时定居西安广传赵堡架,使西安成为太极拳赵堡架的发展基地,“西北二郑”由此得名。郑公锡爵在教学中,所演拳势舒展大方,用时靠法独特,有“大架”;“喇叭口架”之说,人称“大郑老师”,誉满西京,在西北五省颇负盛名。郑公悟清所演拳势小巧细腻,轻柔灵活,云谲波诡,纯任自然,推手时圈小多变,善采拿,有“小架”;“佛手架”之说,人称 “小郑老师”。

一九六一年正值自然灾害,郑公锡爵生活艰难,营养缺乏,身染疾病不治,不幸英年早逝,给太极拳赵堡架的发展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但是他对赵堡架走出赵堡镇并在西北得以传播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郑公锡爵在各地传人很多,人们美誉郑公的弟子中有“八大金刚”;“四大柱子”。郑公锡爵传人中著名者有:郭士奎;柴学文;王德华;范诗书;张宏道;赵鸿喜;任志义;田均晋;其子郑鸿烈;段国社;任长安;周敬波;郑邦本;王天水;王培华;李应中;李应聘;张有仁;李福安;于太超;赵增福;毕运斋等等。郑鸿烈为郑公锡爵的次子,现担任郑锡爵武馆馆长,范诗书为郑公锡爵的内表弟,张鸿道为内侄。郭士奎为郑公锡爵去世后,众弟子公推的太极拳赵堡架西安地区的掌门人,已于一九九三年过世。

太极拳赵堡架第十代宗师郑悟清,讳梧卿,晚年用悟清,字凤臣,生于一八九五年农历九月初六卒于一九八四年三月三十日,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家境小康,先天体弱,十岁入私塾学习孔孟之道,后因家庭生活贫困,十六岁寄食于清化(今博爱县)典当行学徒。由于禀性朴实,勤于职守,又有儒教之培养,所以倍受掌柜之信任,二十岁被委以会计职务。由于先天体弱,工作劳累,积劳成疾,久治不愈,几乎卧床不起。有同学好友李俊秀,系中医世家,为太极拳爱好者。李俊秀一面以中医药调治;一面教以太极拳运动理论与方法,仅三个月效果明显。郑公遂感此拳内在之奥秘,于是不顾已届而立之年,苦学苦练终至疾病全消。一九二八年太极拳赵堡架第九代宗师和庆喜,归里开馆授徒,从学日众,郑功也诚心拜门求学,经十年苦修技获大成。一九四二年迁居西安,专事教拳,曾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武术教官,解放后长期担任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郑公所教拳架小巧细腻,速度均匀,灵活多变,人称小架。由于郑公儒学功底厚实,所以对太极理论的理解深刻而常有新颖的见解,教拳练拳一生,恒心不变,几十年如一日辛勤传授,太极拳赵堡架能在西北广传与郑公的苦心有直接的关系。郑公于一九八四年三月三十日无疾而终,享年九十。郑公授拳半个世纪,桃李广布,其主要传人有郑瑞(长子),郑钧(次子)高峰,宋蕴华,刘瑞,吴生安,李随成,侯尔良,纪昌秀等等。各传人积极推广发展,又多有建树。郑公弟子宋蕴华出版《武当赵堡太极拳图谱》,自创“易拳道”,另开一派。宋蕴华先生的弟子赵军;孙金斗八十年中期分获陕西省推手比赛各自级别的奖牌。郑公弟子刘瑞,参加全国各类比赛多有建树,著有《武当赵堡太极拳》一书,并发表多篇论文,其弟子郑琛以大学为基地,热心推广赵堡架,于太极理论多有论述,出版《太极拳道》一书,均为太极拳赵堡架的继承与弘扬做出了贡献。
帅哥 ChinaSmileJoe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