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单个帖子
旧 Jan 9th, 2010, 15:22     #44
witty
Senior Member
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3,127
积分:1
精华:1
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发送 QQ 消息给 witty
默认

引用:
作者: 咖啡事点 查看帖子
第一点,你说的还都是自己的假设,在第一次攻击之后,根本无法判断对手的反应是什么,对手给你个迎击又怎么办,是接着进攻还是转入防守呢。
第二点,如何知道外拳的挥击力就不是整力,为何总是认为拳击里面的出拳不是整力,知道拳击的出拳要点和训练出拳时候的要求吗?捡起一块石头,用力的扔出去用的是什么力?是整力吗...
一、请勿忽视我前面强调的前提条件;发动第一次攻击(更多情况下应该是后发制人的反攻吧)的前提,是要“承”得好,得机得势,人背我顺。在此前提下,除非攻防技术和实战能力特别高强,且十分熟悉我们正在讨论中的中国散打新模式,对手十有八九的反应,将会是急速滑步后避。而按照运动力学原理和动步推手中经常出现的情形看,物体在运动中一旦形成特定移动趋向(在此就是后移惯性),要突然逆向变动(在后退过程快速猛力前攻)几无可能。因此一般的反应,就是用拳肘护住头部胸肋,通过避让性后退甚至干脆背靠栏绳,尽力抵挡住对方四五下的连续猛击,同时寻找伺机反击机会,或等待对方自然耗净这类间歇性释放而非持续性释放的攻击势能。

二、所谓精心设计高度合理组合连攻招法,已经包括“对手给你个迎击又怎么办”的考虑。首先是从反攻线路上,应优先考虑能挡住对方一侧攻击又无需担忧另一侧攻击的特定角度。其次是要训练出手坚挺的基本硬功(类似基宏注重训练的那种棚劲强大的“老牛劲”),这样即使在出现双方同时互击状况时,对方来拳的打击力,会因为我方出拳打击力同时抵达对方某一身体部位而大大减轻。

三、我们并不追求按上述设想去训练,在实战中就能百战百胜之效果;反之,只要依此办理能取得50%的成功率,中国武术对提高中国散打技术水准毫无帮助的局面,就会出现“质”的突破。而50%成功率的估算,已经非常保守地建立在外拳手面对这种新颖攻击模式,十有四五不退步躲避,而是以攻对攻,一开始就有效打乱我方连攻动作线路之假设上。而只要对方一退步避让并形成后移惯性,我方连攻就会很自然地凭借移动加速助力,形成几乎势不可挡的强大冲击力(即前移惯性),ko可能就会大大提升。

四,“如何知道外拳的挥击力就不是整力?”——答:看视频中被击沙袋的微小晃动程度、拳击手身腿腰胯并非高度完整协调的动作配合、以及“极”网友所提WAYWEATHER等可背靠栏绳承受一轮狂攻而纹丝未伤的情形,作此判定。

判断出拳是否形成整力,最简易方式是看发力结果。一个体重150斤的拳手,如能使用“整劲”出拳,按“体重 X 出击速度”公式,打击力应该非常接近或大大超过150斤吧?以此“整劲”发力,被击沙袋不大幅晃动有些不可能吧?

又:我见小蔡兄演示“整劲”,一个手指头朝墙上轻轻一点,其身子就“咚”地朝后整体反弹而出——这就是全身松沉、整劲高度灌输到其手指端点的结果。有关怎样形成整劲,亦可参考gametowin 刚贴的《张烈老师讲武术》比较简化的解释。而捡起一块石头用力扔出去,用的可能是散力、也可能是整力。端视掷扔瞬间全身关节部位是否处于高度配合协调状态。

以上对整劲理解是否有偏,请极阴极阳、mino、aa0754、Kevin、丁老师……等高手不吝指点。

此帖于 Jan 9th, 2010 21:19 被 witty 编辑。
witty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