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单个帖子
旧 Jan 16th, 2010, 19:25     #36
witty
Senior Member
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3,127
积分:1
精华:1
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发送 QQ 消息给 witty
Question 现代工蚁们的失望和不满?

中产阶级青年的失望和不满

作者:水泥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4202 更新时间:2010-1-14 顶 荐 【字体:小 大】
http://www.wyzxsx.com

中产阶级青年对于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不满,正在越来越清晰地表达出来。
所谓中产阶级青年,指的是那些从事着中产阶级职业的年轻人,和那些虽然落到了底层阶级的工作岗位,但受到过高等教育,因而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应当跻身白领阶层并且不放弃这种希望的年轻人。
如果我们要在历史上找出与今天年轻人的情绪相类似的时代,那无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青年造反运动席卷了全球。但是,与今天不同的是,五十年前引发青年造反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是“丰裕社会”背景下对心灵解放的追求、对自由的有意义的生活的争取。而今天,青年人的不满、不安和躁动更多的是形而下的,是对基本生计保障的要求,是对安全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的虽然卑微但却现实的愿望。
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当然还是中产阶级本身的沦落,观察家们都已注意到,这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了。
在曾经以“一亿中流”自诩的日本,去年出版的一本名为《下流社会》的书被广泛关注,书中关于中产阶级正在分崩离析,日本正在走向“下流社会”的观点得到广泛共鸣。最近,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中产阶级失业者被迫栖身在东京“胶囊旅社”的报道,为我们了解今日日本中产阶级生活真相提供了一副生动的剪影。
在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建立纺锤形社会结构为目标的中国,人们看到,从政府到人民都认可的这个目标与社会真实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却渐行渐远,人们用“蚁族”和“蜗居”来概括中产阶级小青年和老青年的的生存状态。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向上流动的道路越来越狭窄,“富二代”、“红三代”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穷二代”的出现有力的证明着这一无情的现实。
应当指出的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眼下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产物,对它的考察一定要放在更长时段的历史背景中来进行。这个历史背景就是三十年来被世界各国政府主动或被迫接受的以自由市场、私有化为制度特征,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心理基础的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实践。正是这一似乎不可阻挡的世界性的实践,似乎一步步的印证了曾经被人们嗤之以鼻的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中间阶层将趋于衰落。
然而这个正在衰落的阶层的政治动向却是人们异常关注的事情。现存体制的卫道士们指望着中产阶级以平和的心态来缓冲贫富之间的阶级矛盾以稳定社会,革命者则期待着中产阶级从贫困化的现实中觉悟起来从而加入无产阶级的阵营向着资本主义制度开火。
的确,不满只是第一步,不满之后的情绪和行动才是最关键的。我们且来看一看这些中产阶级青年到目前为止除了不满还表现了什么。
对于自己的恶劣处境,有的人是默默忍受的。《下流社会》的作者三浦展指出,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的“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日本的《POST周刊》更是列举了这些“下流青年”的特征:不要想得太多,要及时行乐。觉得活出自己没什么不好。只想“随心所欲”。嫌麻烦、懒得出门、不修边幅。喜欢独处。生性朴实、不显眼、不出众。觉得流行就是展现自我风格。觉得吃东西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常吃零食与快餐。 可以待在家中玩电脑游戏或上网一整天都不厌倦。这完全是一个丧失了反抗勇气的、认命的、无可无不可的现代犬儒青年。
还有一些决心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他们自然是属于野心勃勃的那一类青年,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从来就没有消沉过,他们在不停的活动,不停地试图改变命运。但是,他们是在现存体制的框架内、是按照现存体制的游戏规则进入到“向上爬”的角斗场中的。他们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一样,在耳闻目睹了世界的冷酷无情之后面对巴黎的璀璨灯火发下了这样的誓言:就让我们来较量一番吧!他们实在是输入体制的最新鲜最有力的血液,而对体制本身丝毫不会带来威胁。
当然,总有一些敢打敢冲的愣头青让人头疼。比如巴黎郊区那些烧汽车的年轻人,比如今年元旦冲击香港中联办的“80后”青年,后者已引起香港统治精英的高度重视。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立即在互联网上撰文安抚这些胆大妄为的青年人,先肯定他们的家国之情和责任感,后告诫他们要进行理性和客观的讨论而不要在激情下盲目行动。另一位香港学者则忧心忡忡的认为,在得不到尊重及满足感的情况下,不排除会有更多“80后”透过破坏社会行为发泄不满。
与这些头脑发热的年轻人相比,中国内地那些沦落的中产青年们更让人放心。《蚁族》的作者廉思经过两年的观察得出结论:“蚁族”在遇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的时候,大多会选择采取行动来进行自身利益诉求,而不会选择沉默。而且,这一群体大多倾向于通过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但同时,这一群体对于罢工、游行示威等较为激烈的集体行动方式的赞同程度都较低。
犬儒派们没有热情,不肯为社会添砖加瓦;野心家太可怕,他们是相信“彼可取而代之的”,对统治阶级是个威胁;愣头青们则是破坏性太强。相比之下,中国的“蚁族”倒还可以接受,尽管也有抗议和骚动,但他们似乎仍然对现有体制下个人的前途抱有希望,仍然对中产阶级的梦想流连忘返。
是的,还有另外一种青年,他们是相信“另一种世界是可能的”人,他们认真的观察和研究着时代的物质状况和精神状况,他们为另一种世界的到来已经发出了呐喊并迈开脚步开始了行动。但是,他们稚嫩的嗓音仍然淹没在时代用高音喇叭发出的震耳的轰鸣声中,他们的征途仍然充满了坎坷和迷雾,他们的奋斗仍然有着未卜的命运。
但是,也许我们应该把下面这句话送给这些勇敢的年轻人:“最后的胜利依然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暂时的和局部的迷误——虽然这也是难免的——,现在将会比以前多得多了。不过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些障碍,否则,我们活着干什么呢?我们决不会因此丧失勇气。”
witty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