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单个帖子
旧 Feb 23rd, 2005, 21:55     #2
ananda
Member
级别:1 | 在线时长:6小时 | 升级还需:6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96
anand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and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and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and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and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and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and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and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and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and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and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默认 ZT:李樯:写一部孔雀跟命运和解 -2

■人活在世上就是体验苦难,坚韧地承受下滑的命运也需要勇气。这是我的美学观


记者:我看到一个记者在文章里写: “一位业内资深发行人对该片的评价是:看
完都不想活着了。这话深深震撼了听者。他的意思是―――看到小城市里青春期的
青年,在改革开放、外界环境巨变下,执拗地追求理想,最后人还是输给命运,理
想破灭,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那种难受感,让人质疑生活的意义。”张越对这个片
子的遗憾:“如果他能够在真切地呈现的同时,能够有某种救赎,能够有某种力量
,带我再往前走一步,我就会特别感激他。”至于救赎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在俄苏
文学里是通过宗教,在好莱坞可能是简单的真善美信条。

李樯:我觉得,伤心总是难免的吧,最打动人的就是人生最忧伤的东西。因为人生
总是不圆满的,然后总是不圆满的东西容易打动人,这是共性。但并不意味着我写
了就是消沉、我就没有像那些俄苏小说有一种拯救的力量。你去看俄苏的东西,比
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托尔斯泰什么的,也一样很难受。

而且我觉得那种所谓的拯救,不见得说是你表现在具体的一场戏里边。我就觉得当
一个认为自己,“哦,我就是一个平庸的人,我平庸地活着”的时候,这绝对是一
种大自省、是一种勇气。我觉得很好。我很被这个打动。我不想说“超越”这个词
,为什么人生要超越?你认可一种东西就是你清醒了,原来你不甘,有一天你甘了
,我就觉得是大境界。不是每个人都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并不是你所受的苦
都会换来一种报酬的,也可能你的苦就是白白受,人活在世上就是体验苦难。每个
人都是苦修的人,生活是一个历练的过程,也可能你到80岁都觉得没有苦尽甘来,
但是怎么办呢?就像《简爱》里说的,“人活着就是含辛茹苦”。

记者:挺好,你今天说的这些,至少是给大家理解这个电影提供了另一个思路。我
想知道像这些观念是你经历过磨难之后有的,还是你本来就有的?

李樯:这个不好说,也可能有经历的坎坷,也可能是更多的人这样打动了我。我觉
得,同样升华和堕落都是需要勇气的,都是不容易。所以《孔雀》并不是说怅惘地
回首一段往事,三个孩子怎么怎么可怜。并不是,是在讴歌,就是说,他们能够坚
韧地承受下滑的命运,就像一个人你能承受升华给你带来的膨胀,都是一种历练。
难道不值得讴歌吗?

很多当年意气风发的人,他们朝着他们所设定的一种人生状态迈进。后来命运或者
说各种因素没有成全他,他反过身来又淹没在很平凡的日常生活当中的时候,我觉
得是非常非常有悲剧感的。这种悲剧感对我来说,是庄严和肃穆的。假如生活是一
个牢笼,命运是一个牢笼,我们都是在押犯,有的人越狱了,过上了一种崭新的生
活。更多的人没有越狱成功,留在那个监狱里边。漫长的岁月过去了,他们终于有
一天从里边出来了。难道他们没有价值吗?我觉得他们的时光也一样有价值、有意
义,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所以说《孔雀》,我写了三个这样的人,他们好像没有,像越狱一样,没有超越卑
微生活对他们的一种钳制,但是当他们,若干年后看到他们那么平静而坚韧的脸的
时候,我觉得比起那些做出可歌可泣大事情的人,一样值得让人敬畏。这是我的美
学观点。我觉得这是在颠覆好多人的一种既定观念。

■我坚信大家会去看《孔雀》。任何解读都是有道理的,都可以存在,都不妨碍这
个作品

记者:影评人顾小白有一篇文章,我在网上读到的标题是:《<孔雀>:别让这样
的电影像剧中人一样向现实低头》,里面写道:“很久没人拍过这么‘重’的电影
了……可惜的是,我们的电影市场并未真正商业化起来,离这个目标也很远,在这
虚浮的环境下,《孔雀》这种诚心诚意的艺术片,很有可能被架空起来,或者成为
某些小圈子的谈资,难于收获票房,我们的普遍观众早已失去了看这种电影的习惯
与耐心,即便他们看了、被震撼了,他们也不大可能口口相传给亲朋好友,甚至会
说,这电影看了叫人难受,大过年的,还是别看了……但无论如何,我都必须把这
部电影郑重推荐给你,你必须知道,电影绝不仅仅是供人玩乐的。”

李樯:是啊,谁说电影非要快乐?我坚信所有人都会让他的家人去看,我碰见无数
的人告诉我,现在新东安场场爆满。因为现在,你有能力回首往事了。不是每个人
都有能力回首往事的。回首往事是你可以辩证地看待它了,比如说对于苦难、对于
惨痛、对于残酷,你都有接受能力了。我觉得就是一种成熟,一种圆熟的表现,一
种海纳百川的气度。

感伤并不是悲观,或者说生活并不是你悲观或乐观可以起什么决定作用的。人生的
本质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其实人常常是在感伤里获得勇气的。

所谓的温暖是什么,就是曾经不堪回首的东西现在你有完全的承受力去回首它了,
这时候你会诞生一种柔情在里边。就像你的初恋,不堪的一些爱情,你可能很多年
都不想它,但是有一天时光过去很多年,你回头想它的时候,你除了伤感和失败感
,你没有被感动吗?有。你会想当时那么敢爱,以后再没有像以前那么敢爱了。那
里边还有那样的一份东西打动你。所以说回首往事是五味俱全的,不能说只是残酷
,或者说绝望,同时你也会被那个年代当中你现在已不具有的一种东西所感动。

记者:还听到有人说:“这电影也就我们这样的人会看,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愿意看
这个电影的。”

李樯:首先有一个概念我是反对的,我觉得每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一个界限
,好像是一条河,在河左边的是老百姓,那边是专业人士。我不这么认为。

就算是也没有关系呀,《红楼梦》也不是人人都读,但它不流传下去了吗?艺术永
远只针对对它珍爱的人。有点儿像爱情,我就把这个电影比成爱情吧。每个人的爱
情都不同,不可能你爱上所有的人,也不是说你爱上的人大家都爱。但爱情会是人
生很重要的东西。如同你看一对儿男女的爱情,虽然跟你不相干,但如果你被他们
那个欲死欲仙的东西所打动,爱情这个东西就永远可以流传下去。我觉得没有关系


我觉得任何作品都是多义性的,大家都可能有他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好的东西的
标准就是说,你把它说东,它成立,你把它说西,还成立,而这个东、西有可能是
截然矛盾的,但你发现它能够对立统一。那我觉得这个才是好作品。就是,你怎么
说它都对。我这整个访谈对《孔雀》的读解只是我个人的东西,你跟我读解的完全
相反,甚至对我是否定的,都不妨碍这个作品,都是有道理的,都可以存在。

"Life is not measured by the breath you take, but by the moments that take your breath away..."
ananda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