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单个帖子
旧 Apr 3rd, 2006, 11:51     #15
solitaryknight
峰高千仞我独行
级别:22 | 在线时长:591小时 | 升级还需:30小时级别:22 | 在线时长:591小时 | 升级还需:30小时级别:22 | 在线时长:591小时 | 升级还需:30小时级别:22 | 在线时长:591小时 | 升级还需:30小时级别:22 | 在线时长:591小时 | 升级还需:30小时级别:22 | 在线时长:591小时 | 升级还需:30小时
 
solitaryknight 的头像
 
注册日期: Jan 2005
帖子: 2,140
精华:3
solitaryknight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olitaryknight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olitaryknight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olitaryknight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olitaryknight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olitaryknight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olitaryknight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olitaryknight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olitaryknight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olitaryknight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olitaryknight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Arrow (二十)企业效率问题

(二十)企业效率问题

官办经济的核心难题是企业问题。外部条件基本稳定后,企业如何运作至关重要。朱F基用抓银行与抓出口的两手,在相当长时间内,给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设定了支持性的框架。银行收归中央管理,那么企业不能再把银行当不用还的钱袋子,要到市场里去靠本事挣钱。有了出口这条路,市场就大了很多,企业的发展目标也明确多了,要主动去参与全球竞争。这就是官办经济里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的两大方向,一是要面向市场以利润为目标,这就是转向市场经济r一个是要面向全球市场,不能自我封闭,这是把市场的范围界定下来,不是说就在中国搞个封闭的市场经济,而是主动到世界经济体系里捞食。这个框架也是不停发展的,一方面银行业的改革进展非常大,一方面加入WTO,以半开放国内市场为代价彻底杀入了世界市场。但方向是明确的,从来没有退回去说不要利润了搞计划经济,或者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不要国外市场。这两个方向还有一些理论争议,以空对空地谈是不是计划经济更好或者保护自己的市场更重要都可以,但实践上因为已经取得的成绩与进展,肯定不会变,想变的人结果就是靠边站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

在这种框架内,企业的效率问题就是一切的关键。在计划的框架里,效率并不是大问题,计划是根据效率来的,无论效率高低都可以照干计划经济。一个厂子效率低一年只能生产10万吨钢,我要100万吨钢就开10个厂子,全国弄几百家钢铁厂。发展到后来,钢铁厂数量比西方国家多一个数量级,单产就少一个数量级,总量世界第一是这么来的。前苏联也差不多,造飞机材料不过关,我多生产些部件,从中间选几个好的就能给战斗机用了,其它的废了就废了,反正原材料多得是。这种体制内效率也是会提高的,因为搞计划的人也知道效率高了有好处,但提高就比较慢,因为不提高也还是有办法搞,并不是很着急。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那就完全不同了,没效率就只有两条路,一个是靠保护生存,一个是破产或者被并购吃掉。你没有效率,到市场上的产品性价比就低,就卖不出去,这个没啥道理好讲。而且效率本身还很残酷,你只有做到前几名才有活路,半调子似的比自己过去进步是没有用的。能造什幺东西,解决了有无问题,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所以效率产生的压力是压倒一切的,市场经济对效率的推动力毫无疑问比计划经济要强得多。

这也不是说就一定开放比保护好,市场比计划好,也有反过来的情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好不好的标准不能含糊,就是比效率,这是世界潮流,逆之者亡,顺之者昌。你可以去论证计划经济好,成就大,苏联或者中国可以造出卫星飞船,能造不少东西,所以很好。这种理论问题可以随便,但实践中只要是竞争,就一定是效率好的活的滋润,没啥道理好讲,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你可以说,对某个产业,应该适当保护,甚至用计划的办法搞,边保护边自我提升效率,这样效率最好,不能完全放开了用市场的方法发展。这是相当好的道理,核心是看效率。计划经济要是到达了理想状态能够干成什幺样的效率不知道,反正中国苏联的计划经济效率是相当差的,这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70年代末,按照某种特定标准(如人均产量),在一些行业日本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百倍以上,中国100个人造的车日本1个人造了,美国农业的效率也在中国的百倍以上,100个中国农民种出来的粮食不如一个美国农民多。在国际贸易中,只要是两大阵营有竞争的行业,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不是西方阵营的对手。这种状况是无可辩解的,就是因为中苏两国的计划经济实践在效率上失败了。你可以说人们对没效率地生活并不在乎,社会主义大家庭,还过得很高兴(的确不少人喜欢这样)。但地球政治本质就是竞争,没有这样的桃花源给你过精神生活。一方面你自己会出毛病,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会来和平演变你,硬拉着你去竞争,你效率低根本档不住。

从以上讨论可知,朱F基要搞中国经济改革,核心问题就是效率。以前搭了个大架子,但是没有效率,竞争不过人家,老朱下决心把效率提上去到全球去竞争!这个大方向上老朱没有错,他用了很多办法可以说是出尽百宝为此努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这一点上我确信历史将会给老朱一个公道。某些办法本身有很多错误,并不成功,这完全正常,邓小平搞改革开放的宗旨就是操作主义允许失败,实践中也不可能有不犯错的完美人物,肯定是多做多错。有些办法的确提高了效率,但就令部分人利益受损,这也需要具体分析。总体来看,老朱推动了很多的改革大动作,是相当进取的,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有数量级的提高,与西方国家的效率差距由百倍前进到十倍以内(这也是按具体标准来算的,就是个进步非常快的意思)。

现在一些领域中国企业的效率已经相当厉害,别的国家不可能竞争得过的。最突出的是纺织品领域,中国造的是又便宜又好,能够给中国贡献一年1000亿美元以上的出口。如果放开来竞争,那么一定是中国把全球市场基本占光,搞个2000亿美元不成问题。这就是提高效率带来的好处。你可以说纺织品来钱不够多(实际上这是中国的利润大头,不可小视),不如造飞机挣钱多,所以要去造飞机。但是你占住了纺织品市场再去想该不该造飞机,总比连纺织品市场都搞不定空想造飞机一步发达要好。

企业效率的数值描述方法多种多样,经济学名词很多。但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大致就是企业各方面综合效率的体现。中国的出口10年增长5倍,不是靠出口原材料,基本都是打出来的,根本原因肯定是效率提升。我们可以去具体看一下老朱做了些什幺让中国企业的效率鸟枪换炮。

最重要的是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X。老朱当政的时期,比从前引进技X步子要快得多。这主要是因为老朱手头的钱越来越多,引进技X一会就形成生产力赚钱,赚了钱又去引进技X,形成了正循环,一举解决了资金问题。没有资金问题,只有别人不愿卖技X的问题。可以质疑说,引进中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吸收引进技X自主研发有重大缺陷,这是相当合理的疑问。但老朱至少做到了正循环,引进技X从总体上还是相当值得的,并没有白花钱。就我较熟的几个领域,生产技X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小时候很熟悉的一个单位是个6000千瓦的发电厂,好几百号人占好大一块地,现在想想都恐怖,这效率低得太吓人了。后来都拆了,新上马的电厂一般就是30万千瓦一台机组,用的人反而少很多,效率提高50倍不止。30万、60万千瓦的机组,不少就要到国外去引进。但没有不引进的道理,不能等国产机组研发好了再上(后来国产机组也慢慢赶上来了),不然你一吨煤发的电就是要少很多,烧一吨就亏一吨,一个大电厂一天就是上百节车皮煤。没有电你发展慢了,其它生产也受影响。发电领域的情况和过去相比真的是新旧两重天,如今应该说与西方的差距不算大了,想想从前白白烧掉多少煤。现在印度想要发展制造业,我觉得它要吃大苦头了,想把电力生产技X弄到中国这种水平,它得折腾死,它那产品的电力成本不可能低的。这种例子多得很,我想读者一定有比较熟悉的领域,欢迎现身说法提供材料共享。

另一个是“减员增效”。这里主要指的是制造业,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效率是最关键的。减员是手段,是因为过去实在是人太多了。你引进先进技X也罢,自研技X也好,人多的话效率还是高不上去。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消极的理解,说你减员了,人下岗了,没生活来源了,社会乱了,你制造业大发展,还加入WTO,结果反而制造业就业人口从9000多万掉到了8000多万,得不偿失。另外一种是积极的理解,减员了,社会用更少的劳动力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减掉的人也是宝贵的劳动力,可以去从事其它的行业,又进一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从近年来的发展看,政府是按照积极的办法去实行的,就是“创造”就业机会(每年创造的就业机会都是绝对世界第一),而不是象过去那样把人塞进工厂人浮于事。具体实践办企业的人会怎幺做是不言而喻的,强要不减员就是大家一起拖死。制造业市场竞争是没有道理好讲的,你效率不行就完蛋。制造业的原则一定是减人,减下来的人到服务业去,只有总量大大扩张的情况下制造业才可以增人(90年代以后也有几次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制造业的就业减少所以要控诉,是不折不扣的外行话,用机器替人干活是硬道理,应该看社会总就业。服务业确实是人太少了,要大力发展,这个暂时不用讲效率,有工作的人能一人请一个下岗的来家里做家务最好了,可惜中国人不喜欢这样做。

另一个是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单个企业的生产技X可以快速进步,人员可以大幅减少,这是效率提升的大头。但某些关键环节,还得看社会基础设施。水陆空交通不好,电力供异不足,厂子原材料或者部件运不进来,产品运不出去,没电也开不了工,本厂的生产再有效率也不行。电信不行,网络不发达,企业市场反应就慢,效率也很受影响。这方面不能靠企业,得由政府包搞。中国政府这方面相当厉害,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优势在于干项目,比发达国家还厉害。中国五年建的比美国西欧三十年建的还多(发达国家不少地方修工程慢吞吞的)。照现在这个搞法,基础设施赶上发达国家没有任何疑问,只是时间问题,连农村都已经放到计划里了。一年年那么多钢铁水泥出来,不是吃干饭的,最后就是国家大变样。这方面是官办经济相对于其它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最大优势,中国有这样的优势原因很多,如土地国有,也有一定技X。总之外国人实在是怕了。一些看不顺眼的外国人说中国建基础设施“没有效率”,建出很多坏账来,最后维持不下去,总会出事的。这方面是属于没想通,建基础设施的坏账是不怕的,因为可以通过搞生产捞回来。基础设施本身是三十年还是五十年的还款期甚至根本就当公益事业都不要紧,社会生产发展了就不是问题。在基础设施上弄些坏账,是“健康”的坏账,远胜过维持低效率企业弄出的坏账,那个会要命。这就好比人去体育运动锻炼身体会弄出些皮破外伤,但这好过整天吃了不动混身虚弱。例如江西90年代整了几个大电厂,结果自己工业不行电力需求不足,全国电力过剩往外卖也没指望,眼看那几十亿的贷款怎幺也还不上就要坏账了,连维持运行都会亏损。可是没过两年就是全国缺电了,效益一下就上去了。

最后就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一样的条件,都引进技X,都减员,都用一样的基础设施,竞争起来国企一般就是搞不过私企外企。问题在企业内部运作差异上。这也不是说国企就是些坏人在当领导,搞不过为干脆为自己干的其它所有制企业,原因很复杂,国企包袱多,国企任务重,国企交税多(或者说不如外企私企会逃税)。这个是实践结果,找原因属于理论问题,反正国企就是出尽百宝提高效率,也还是拼不过(不是没提高)。最后,就有两种实践出来的法子比较通行管用。
solitaryknight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