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癌症的意义
查看单个帖子
旧 Aug 5th, 2012, 01:16     #48
祝君平安
Member
级别:2 | 在线时长:18小时 | 升级还需:3小时级别:2 | 在线时长:18小时 | 升级还需:3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12
帖子: 79
祝君平安 is an unknown quantity at this point
默认

http://www.chinasmile.net/forums/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64600&d=1344143793

却病十法

在清朝的养生专著《养生秘旨》中,提到却病的十种方法 。其中观点也许不能被我们完全接受,但对我们从精神和心理上防治疾病,却提供了一个开阔的视角,也有极大的裨益。现不揣浅陋,加以阐释(各段标题为原文),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中获益。

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
“四大皆空”是佛教术语,认为人身和万物都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暂时假合,且万事万物都“有生必有死”,连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不能避免,何况我们人呢?白居易有句诗写道:“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细思我们人生仅区区几十年的光景,与遥遥无边、茫茫无尽的宇宙长河相比,只是一瞬间、一刹那而已。《菜根谭》上有句话说得好:“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常这样思维能开阔我们的心胸,避免过分地狭隘和贪恋。“静坐观空”对日益浮躁和执着的现代人来说,的确是一味良药,我们可以因此多一份超然的心态,但不可落入消极和虚无的歧途。

烦恼现前,以死譬之,二也
如意之事不常有,不如意事常八九。知道了这一点,也就不会过分地失意了。“死去原知万事空”,对于死去的人来说,世上的荣辱得失、是是非非是没有丝毫意义的。所以,当我们有烦恼时,不妨假设自己马上就要死了或者已经死去,这样就能少一些对名利恩怨等的执着和贪爱,看淡了这些令人产生烦恼的身外之物,烦恼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乃至无影无踪。人生苦短,如驹过隙,假设我们明天就面临死亡,那么今天该怎样度过呢?时常地这样自问,将有助于生命质量的提高,我们也会在当下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常将不如我者,强自宽解,三也
“人生能知足,烦恼一时除”,“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总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我一直哭,我一直哭,哭我没有鞋子穿,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个人,他竟然连脚都没有”,“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等等,讲的都是知足常乐之道。同七、八十年代相比,我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却并未相应提高多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欲壑难填和不知足。若能常想想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就可以知足常乐,胸中的憋闷和不平也会减少许多。如:我有吃有穿,想想那些缺衣少食的;我平安无事,想想那些祸不单行的;我一家团圆,想想那些妻离子散的;我今有疾病,想想那些未成年而夭折、青壮年而遇难的,等等。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这里所说的知足,针对的是我们的物质生活,而在求知、人格完善等方面,则需一种不知足和向上进取的精神。

造物劳我以形,遇病稍闲,反生庆幸,四也
康健时,我们忙碌地奔波,那里有什么尽头。现在病了,自然也就减少了许多事务,不正好可以享受一下清闲无事的时光吗?试问人生能有几日闲,得闲且闲,有乐且乐,与其庸人自扰,倒不如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除了积极治疗外,要尽量地把“生病”这种劣势转化成优势,因为“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若终日闷闷不乐,不但辜负了大好时光,更于病无益。正如白居易《把酒》诗所写:“把酒问青天,古今谁不死?所贵未死间,少忧多欢喜。”不只是商品、服务等存在质量问题,人活着是否更要讲求质量?假使你活了一百岁,但如果终日浑浑噩噩和烦恼无边,那你的生活质量就肯定不如只活了三十年但却高高兴兴和充实饱满的人。 “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从某种角度讲,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宿业现逢,不可逃避,欢喜领受,五也
古人认为,我们现今所遇到的包括疾病等种种痛苦和灾难,是由于我们前世就已经种下了“因”,不是无缘无故的,也是不能逃脱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如今得以偿还宿债,所以要欢喜地领受。我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许多学科也是按着“因为A,所以B”的因果思路而建立和完善起来的。现在我们身患疾病,则与我们以前的饮食、运动、心理等因素有关,如今只有自食其果了。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除了依靠药物治疗,还需注意心性、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养生和锻炼,以求“将功补过”。
上传的缩略图
点击图片以查看大图

名称:	Forest.jpg
查看次数:	575
文件大小:	648.9 KB
ID:	64600  
祝君平安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