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单个帖子
旧 Aug 31st, 2008, 16:15     #34
梦醒十分
Senior Member
级别:30 | 在线时长:1043小时 | 升级还需:42小时级别:30 | 在线时长:1043小时 | 升级还需:42小时
 
注册日期: Nov 2004
帖子: 3,468
积分:129
精华:50
梦醒十分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梦醒十分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梦醒十分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梦醒十分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梦醒十分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梦醒十分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梦醒十分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梦醒十分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梦醒十分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梦醒十分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梦醒十分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默认

引用:
作者: 飞龙 查看帖子
还是叫校园民谣比较妥当,这里所谓的"民歌"里的伴奏乐器都是来自西洋,跟传统的中国民歌区别大了。

来一首天津的民歌: 扎风筝/于淑珍 ("http://bbs.my0553.com/images/080201/200801040832351199406755vlxCcm.mp3&quo...
飞龙很是专业,把西洋与民乐区分得很清楚。非常同意你的见解。

按理民歌确实应该与民乐相配。但是在这里“台湾校园民歌”一说还是存在的。但这个民歌的意义与我们在音乐专业内讲的民歌意思不一样。因为在音乐领域内用意不一样,我觉得它也不归为两岸的用词不同。

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
每年的6月6日是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纪念日。这个纪念日来源于1975年的6月6日,台湾“现代民歌之父”杨弦和他的朋友胡德夫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 中国现代民歌之夜”,从此拉开台湾现代民歌时代的序幕。

60年代的台湾乐坛,音乐的创作远远滞後於乐坛的发展。当时歌手们演唱的普遍是旧上海时代的曲目。此外,唱片业的不健全,也使得本土歌手纷纷寻求海外发展。当时亚洲的音乐中心日本,就曾在一年中连续捧红了欧阳菲菲、翁倩玉、陈美龄等台湾歌手。而留在本土的邓丽君、青山、姚苏蓉等也不得不频频到香港演出。此时的台湾流行音乐正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一些年轻的歌迷在厌倦了日式哭调发展来的台语歌和旧上海式的灯红酒绿後,转而在西洋音乐中释放各自的情感。一时间,收听西洋热门歌曲成为台湾青年主要的娱乐项目。当时由於版权法的不健全,使翻版唱片得以大量上市。低投入,高回报,使得部分唱片业者得以发行大量品种繁多的英文专辑唱片,因而造就了六十年代末期的西洋音乐大热潮。此时,本土文化的觉醒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了。从1972年前后开始,杨弦、胡德夫、李双泽等人开始在台北酝酿后来轰动全岛的“现代民歌”运动。1973年,杨弦在胡德夫的演唱会上发表了由余光中的诗谱曲的《乡愁四韵》。1975年6月6日,以余光中、徐志摩等诗人的诗为歌,杨弦与胡德夫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 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演唱会,成为校园民歌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而这次演唱会所推出的9首歌曲均被收录进杨弦于同年出版的首张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中,这张专辑也标志着民歌运动的正式开端,民歌时代由此正式开始]

台湾现代民歌运动虽成旧事,但它带来了台湾流行音乐的真正发端。台湾现代民歌,不同于大陆的传统民歌,台湾人称其为民歌,有着“真正的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原创歌曲”之含义。

例如,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大学动物学院举行的西洋民歌演唱会上,归台的青年画家李双泽跳上台大声质问:“为什么唱的都是西洋作品?我们自己的作品在哪里?”李双泽当场摔碎可乐瓶,并激愤地大喊“唱自己的歌”。台下的大学生立刻呐喊,赞同的声音喊成一片。这就是著名的“淡江事件”,李双泽代表所有热爱音乐并且极富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喊出了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最为有力的声音。

要知道李双泽还是个海归的画家。

现在是否已经改称校园民歌为校园民谣了,不太清楚,但我想以后校园民歌一定会进入历史,我觉得称为校园民谣好些

我们生来都是旅人 游世界便是我的梦想
梦醒十分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共 2 位会员
感谢 梦醒十分 发表的文章:
笑熬漿糊 (Aug 31st, 2008), 思慕微微 (Sep 1st,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