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枫论坛 > ◆主题论坛◆ > 太极奥妙



发表新主题 回复
 
只看楼主 主题工具
旧 May 19th, 2007, 00:12     #1
taijifun
Senior Member
级别:9 | 在线时长:134小时 | 升级还需:6小时级别:9 | 在线时长:134小时 | 升级还需:6小时级别:9 | 在线时长:134小时 | 升级还需:6小时级别:9 | 在线时长:134小时 | 升级还需:6小时级别:9 | 在线时长:134小时 | 升级还需:6小时
 
taijifun 的头像
 
注册日期: May 2007
帖子: 158
积分:22
精华:6
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默认 杨氏太极拳家轶闻辩析 (转贴)

杨氏太极拳家轶闻辩析

来 源: 敬轩武馆论坛
作 者: 王孝明
发表日期: 2006-3-24 21:22:29

案头有三卷杨氏太极拳专著,内容分别涉及到杨禄禅、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祖孙三代一些轶聞。一是1931年出版,署名作者为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二是1943年出版,陈炎林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三是1997年出版,四川李雅轩后人陈龙骧、李敏弟著《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对比分析三本书中关于杨氏太极拳家轶闻及其一些变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

  《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大概是由别人代笔。书中称“杨禄禅先师”、“祖师杨禄禅”、“班侯先生”、“班侯师”、“健侯太师”、“杨老师”等。澄甫系健侯之子,“健侯太师”之称,说明了捉刀代笔者系杨澄甫传人,“杨老师”则是指杨澄甫本人,书作者署名杨澄甫,大概是说由其口述和演示。这本书中所提到的轶闻多属禄禅、班侯、健侯父子三人,尽管太极拳界许多人都知道这些轶闻,为方便比较,不得不再一次提及。原文轶闻十多则,文白参差,稍嫌拗口,兹合而简述之:

  一、禄禅轶闻

  禄禅瘦小,身高不过五尺,初进北京之时,不被人重视,问太极拳能否打人,禄禅回答说:“铜铸的,铁打的,木作的不能打,其余都能打。”武师刘某能力举五百斤,亮拳打来,将近,禄禅以右手引进落空,以左手拍之,那人便跌出三丈余外;太极功夫“显非力胜”也。另有一名叫清德的少林僧人,像貌伟壮,身高六尺许,在互相行礼时,突然出拳直扑禄禅。禄禅略含胸,以右掌抵拳顶拍击。僧人如遭电击,跌到屏风后面,尚作被击打之状。禄禅说,“你突然袭击却并未奏效,是因为我刻刻留心也。倾刻间将你击出,是发劲如放箭也。”这时,忽有飞燕入簾至身旁,禄禅飞手揽住,置于掌中。微微地将掌忽隐忽现,那燕雀即不能飞去,是起飞时找不到着力点也;太极功夫“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也。禄禅可将一双手握住他白蜡杆的人,以意运气,一抖挑上房顶。与一能点穴者较技,速抄其腕,用抓筋法使敌不能伸手。又随上提,敌前足即离地,说:“念你多年苦功,不然你的骨肉断矣。”

  二、班侯轶闻

  某年六月,有陌生人在村外麦场上忽伸大、食、中三指,向班侯袭来。埸边有高六七尺草房,班侯招手说:“朋友,你上去吧!”将其掷上;这是“仰之则弥高”的功夫。有个叫洛万子的人向班侯求教,班侯说:“看看将你摔个元宝式是什么样?”较手如言,那人两手两脚朝天,右胯着下,果然像元宝一样;这是“俯之则弥深”的功夫。某年六月,班侯行功时,常卧树下休息,落叶在身,不能存留,随脱滑而下。班侯常于卧榻上,捻小米少许置脐间,只听呼地一声,小米犹如被弹弓弹射出去一样,直到房顶。另,北京一练“贯脚”者,踢铁蹶功十二年,与班侯较技,上使拳打,下用脚踢,班侯半开玩笑地用左右倒撵猴化之。及无退处,侧身高探马以引其双手,再以如封似闭,将其跌出丈余。班侯名声大震,人称“杨无敌”。

  三、健侯轶闻

  一天雨后初晴,院中积水,中间仅有容一人之小径,赵某立在小径观天,健侯自房中出,开玩笑地把手臂轻押在赵右肩上,赵即觉得好像有一根大梁压在肩上,身子弯曲侧身坐下,让出小径。健侯近80岁时,有八九人一齐进击,只见老先生几个转身,众人纷纷跌出,有的丈余有的八九尺;此之谓“耄耋能御众之形”。有个号称红店客的王某,力举五百斤,日行三百里,善大刀,好舞枪,授徒五百余人。与健侯较枪技,以枪刺,健侯侧身捋之,王扣枪按下,仍落空,王抽枪回,健侯乃乘势用铲枪式震之,王不觉,以枪自伤其面,仰跌六七歩外。

四、澄甫轶闻

澄甫太极拳之使用法,手足极轻灵。与人搭手,能使人足下无根,站立不稳。从容之下,一抬手便使敌如射箭之速跌出。一日高兴,与人搭手演示使用法,用按法将人跌出三丈余外。

  五、辩析1、

  现代武术运动比赛有裁判、有规则、有竞赛场所,可将竞赛成绩载入运动史册。武术传统较技未形成现代意义的规模竞赛,即使是有所谓打擂比武一类的事,除个别情况外,胜者只是胜者而已,武术竞技、切磋绝大部分是在不定的埸所、无规则、无裁判下进行,以所谓武德制约,游戏罢了。切磋的结果,尽管有反目为仇者,多数情况则是胜者欣然,负者诚服。出于不同心理要求,胜负过程,事后双方均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理解,任意解释,轶闻而已。既然是轶闻,与事实难免有不符之处,不可避免地容易使人产生疑问。有些轶闻以常情推理,大概可以确定,譬如杨澄甫推手、发放之事例,有许多人亲眼目睹,以文字记录下来,是可以确信的,严格说来不能叫作轶闻。轶闻虽然是未见记载的传说,也决不应该是不着边际的杜撰。有些轶闻,譬如禄禅手揽燕雀置于掌中不能飞去,此轶闻正式公之于出版物时,当事人亦已逝世许久。我们完全可以问:这是真的吗?禄禅之后,还有人能重复这个功夫吗?如果不是真的,为什么要编造这些故事?对于后世习拳者有误导吗?

  上述诸轶闻,大多是关于禄禅、班侯、健侯父子者,作者既然署名杨澄甫,轶闻必是澄甫口述无疑。禄禅殁于1872年,澄甫尚未出生;班侯殁于1892年,澄甫时年9岁;健侯殁于1917年,澄甫时年34岁。澄甫只有可能亲眼目睹其父健侯轶事,其他大概都是耳闻而已,耳闻者,可靠程度有多大呢?有趣者,这些轶闻大部分是围绕着王宗岳论著说的。禄禅打德清僧人,与《十三势歌》“刻刻留心在腰间”句有关;燕雀的故事,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句有关;班侯將人打上房,摔倒地,与“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句有关;禄禅、班侯击败500斤力气者,与“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句有关;健侯晚年还能御八九人,与“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句有关。

  太极拳技击强调“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武禹襄《太极拳解》说:“机由己发,力从人借。”经过长时间修炼有成者,以较小的力气的确可战胜较大的力气,这种打法在现代叫作防守反击、打时间差。不光是太极拳有这种技术,武术运动中别的拳种也有这种打法。临战之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很多,双方综合素质如何,千变万化较难确定。所以,理论上容易说,实践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优秀的太极拳家训练有素技法娴熟,的确能够轻松做到这些。轶闻中小力胜大力的故事,大概是可信的。

杨氏太极拳家轶闻辩析

  《太极拳论》是一篇骈体文,对偶句是这种文体最基本手法,所谓“上下对前后,高低对左右”是常见的写法。这种写法,常常会出现把话说绝的情况,夸张、抒情、形容而已。文中“仰高”“俯深”“进长”“退促”,是说,你往高处打,太极一方则更高;你往低处打,太极一方则更深;你要进吗?太极一方则更长;你要退吗?太极一方则早已跟上,这是“舍己从人”的结果。如果把“仰之则弥高”理解为能将人打上房顶,“俯之则弥深”理解为能將人打入地下,显然是不准确的。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王宗岳这话本身就有问题。任何事物都有“成、盛、衰、毁”的过程,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是修炼太极拳,也不可能改变这个规律。衰毁之年自身尚难保,何能御众?比之不练拳的老人,练拳者晚年身体当然会更健壮一些,辞世之前病老之苦也会更少一些,因此晚年也就会更快乐一些。资料显示,即使是太极拳大家,晚年也不能与人敌。孙禄堂乃一代宗师,晚年遇到要求较技的人,多让儿子存周与对。武禹襄于1852年去河南求教之时,陈长兴已80余岁,不能教学,另去赵堡镇求教于陈清平传授,教人既已不能,何能御众?封建时代尊高年是人同伦的重要内容,连武术也是老者水平高。杨氏太极拳家中,健侯最高寿,享年78岁。所谓“近80岁”时,大概是生命的最后一年。老先生还能敌八九人,此事与常理相悖,我不大相信!如果真有这事的话,定是几个娃们哄着老爷子玩儿,配合击打动作,佯裝倒地,跳摔出丈余八九尺罢了。

关于班侯身上不能掉落树叶,丹田击小米能弹到屋顶。无独有偶,据说陈氏18代陈照丕也有这种功夫,在世的某陈氏拳家,也已能将小米弹起1米左右。笔者功夫淺簿,不敢妄加评议,渴望有一天能大开眼界。《太极拳论》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是形容肌肉极其敏感。推手时确能感觉到对方力度的微小变化,散手技击瞬间变化,不会有人只用“羽毛”“蝇虫”般大小的力量进行抗击。形容总归形容,怎能当真呢?骈体对偶往往有诗意,诗富于暗示性,诗的真实不能当成肌肉的真实。李白诗“白发三千丈”,到哪儿找三千丈长的白发呢?《老子》、《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冰肌玉骨,餐风饮露,入无何有之乡,不避水火、甲兵、兕虎”,以著于形象的感性思考,在实际生活的真实中,当然找不到这种理想境界的真实。中国人特别敬重文字,澄甫先生不文,或许是别人,把《太极拳论》中对偶比兴手法所形容的话,想当然地以为羽毛、蝇虫尚且不能加,何况燕雀呢?或者是有意,或者是无意,大概是望文生义地编出揽燕雀的故事吧?因为不可验证,这顶帽子戴给活人不行,戴给近死者也不行,禄禅至1931年逝世已近60年,无可对证也,这顶帽子便戴给了他。或许这个故事早在出书之前就已流传,就是这个想当然的故事,在武术界流传了几十年甚至可能上百年。是一时兴致呢,还是故意危言耸听呢?笔者老师寿长百余岁,早年常于无人处练八卦掌。八十年代武术热时,先生已九十多岁,外界盛传先生有轻功,能沿簸箩走圈。后来又演变出四肢不要着力点,能把身体贴在墙上,俗称“贴墙挂画”。先生德高,断然自我否定此事,说:“如果人家让表演,我不会怎么办?”禄禅此轶闻,大概也应作如是观吧?

  武术的传统时代社会环境恶劣,有很高的应用性价值,武术家常常面对各路武林豪杰的挑战,不免有自危感。面对可能的突然袭击,连武术大家孙禄堂,行走坐卧时亦非常谨慎,椅背总靠墙壁,以防背后有人偷打。武术传统中也确有此类招法以及防范训练,那时武术家确也需要刻刻留心,然而《十三势歌》之“刻刻留心”是“刻刻留心在腰间”,与禄禅打清德之“刻刻留心”则风马牛不相及也。

  谬误一旦传开,便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可能。武人大多不文,笔者少年时,就不止一次地听过老师把这些轶闻当作真事,一遍遍地讲给我们听。人做不到的事神能做到,通过轶闻,这些太极拳家在许多人心目中,早已成了神!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咱们国民一贯的好品行。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尚有人相信伪科学甚至鬼怪迷信一类事,何况几十年前,一些活人讲另外一些活人的轶闻呢?更何况,这个活人还是其后人,又是一代大宗师呢。然而谬误毕竟是谬误,谬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几十年来,这种迷信渐渐形成了一个强势人群,什么“隔墙打人”、“凌空打人”,子乌虚有,故弄玄虚,极不利于太极拳运动的正常健康发展。

  六、辩析2、

  到了1943年陈炎林的书中,杨氏太极拳家轶闻又有新增益,成为续狗尾之狗尾。澄甫尚不知晓的轶闻,炎林先生怎么知道呢?澄甫如果知道,为什么在1931年书中未提,反而有劳炎林先生十多年后再提呢?澄甫书中称班侯为“杨无敌”,炎林先生书中称禄禅为“杨无敌”,到底哪个“无敌”呢?澄甫原来把燕雀故事的帽子戴在禄禅头上,炎林先生张冠李戴改为健侯。澄甫不敢给生父戴的帽子,十多年后炎林先生便敢从禄禅头上摘下戴给了健侯,到底谁能够飞手揽燕雀?谁又能够将其置于掌心不使飞去呢?这些轶闻中到底有多少可信的地方呢?

  到了1997年陈龙骧、李敏弟的书中,这些轶闻更是越说越玄,把其中十之七八作为武侠小说来看也罢。应一提者:(1)书中说道:澄甫“性格温和,幼年尚得受教于乃祖禄禅和乃父健侯。”澄甫生于1883年,其时乃祖已故11年,活人何以向死人学拳?(2)炎林先生书中说,澄甫“幼时不甚喜欢拳击,年将弱冠,才开始从父学拳。父在世时,并未深研拳中奥妙”云云。两书所说,孰是孰非?(3)书中说:“禄禅一生勤学不辍,虽年八十,尚练功不息。”禄禅生于1799年,殁于1872年,享年73,何来年高80?(4)班侯生于1837年,书中说生于1883年,殁于1892年,寿仅9岁乎?(5)健侯生于1839年,即使是道光22年,也应为1842年,怎么换算为1859年呢?(6)少侯生于同治元年系1862年,怎成了1882年?

杨氏太极拳家轶闻辩析

  见到过别人沒见到的事大概可以叫作轶事,《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仅有一则澄甫轶事,说澄甫推手功夫如何如何,如上所述。《杨氏太極拳法精解》最大贡献,在于较为详细地统计了“杨澄甫老师过去推手发劲的情形”,是《太极拳使用法》澄甫轶事的姊妹篇。为什么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之中,澄甫轶事如此之少呢?显而易见,澄甫当时是活人,活人须能验证轶事的真实性,不好乱编。以后声名日隆,生徒众多,所见者尚在,也不能乱编,如此而已。《杨氏太极拳法精解》中列举了15则澄甫推手、发放的具体事例,大部分有时间、地点、人物,有很高的可信度,我们从中能够看到什么呢?

  太极拳作为技击游戏,拥有众多知识分子爱好者,由于推手沒有伤害性,杨氏太极拳至澄甫,多说推手而少见散手,大概与这种情况有关。这15则事例多数情况,澄甫是以推手而不是散手,将对方发放出去;发放的对象大多是自己的学生;虽然有些是在正式场所,譬如上海募捐、南京大戏院赈灾、广东大礼堂等地,皆属表演;更多的事例,是发生在公馆、办公室等非正式场所,既沒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挑战,更无现代式的规则、裁判、比赛場地等等。

  众所周知,太极拳推手功夫,是知人的功夫,从推手至散手,还有一段距离。笔者不怀疑,澄甫这种“只一抬手,敌跌出如射箭之速”,是真实的。以澄甫先生两三百斤的体重,深厚的太极拳功夫,即使是散手,也会无敌于天下。以推手代散手对澄甫来说可以,就技术的全面性而言,对于多数太极拳修炼者来说则不可以。推手的前提是先要搭住手,才能将对方发放出去,在瞬息万变的散手格斗中,谁願意站在那儿摆放好姿势、出手先让对方搭上、再被人粘住、再不脱手地进入被击打的状态、再被像放箭一样被人跌出去?即便是一个不具备很深功夫的武人,大概也知道“遇敌好似火烧身”的道理。

  澄甫为什么沒有那么多散手技击轶闻,大概与先生名气太大,沒有人敢挑战有关。从澄甫开始,太极拳似乎以推手代替了散手。拳家在传道授业时,以收费而论,学架子若干元,学推手则数倍于架子。自推手作为现代竞技项目,堂而皇之地走上了武术运动会以后,使许多爱好者不知道除推手之外盘练拳架是如何地重要,更不知道太极拳且须进行散手练习,甚至错误地认为学拳架无用,以为只有推手才能“打人”等等,流弊之深从澄甫起直到现在。至今仍有不少练几十年太极拳的人,说起推手如数家珍,提起散手则退避三舍,太极拳真的不能技击了吗?

  现代体育竞赛尚有作假,表演就更容易作假了,有不少自称为太极拳家的人,喜博浪得之名,表演推手时手臂一抖,对手即飞翻出去,此类糊弄外行之为,岂能欺哄明眼之人?再说,学生与老师求教,岂敢造次?老师咋打,学生咋挨,不是武术界司空见惯的事吗?太极拳技击确有独特的地方,但决不可能动辄发人于寻丈之外。真正的竞赛是所谓“当埸不让父,举手不留情”,澄甫推手发放应对者不是挑战者,不是在赛埸中,当然百发百中。学生向老师求教、表演,出于礼貌和尊敬对方,出手都会留有余地,但对方往往是出手迅速,发劲凶猛,正是这种情况,才会有许多不切合散手技击实际的轶闻。此非为太极拳之玄妙,实则是传统较技形式之不规范,中国要逐渐走向现代化,太极拳也要从传统的比武形式中走出来,以有规则、有裁判、有場地的现代形式进行比赛,才能使比赛成绩不再以轶闻的方式流传。

 
taijifun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May 19th, 2007, 00:14   只看该作者   #2
taijifun
Senior Member
级别:9 | 在线时长:134小时 | 升级还需:6小时级别:9 | 在线时长:134小时 | 升级还需:6小时级别:9 | 在线时长:134小时 | 升级还需:6小时级别:9 | 在线时长:134小时 | 升级还需:6小时级别:9 | 在线时长:134小时 | 升级还需:6小时
 
taijifun 的头像
 
注册日期: May 2007
帖子: 158
积分:22
精华:6
声望: 289895
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taijifun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默认

------续 
《杨氏太极拳法精解》一书,详细披露了雅轩先生11则推手、散手的经历,与上述澄甫情况类似。所可注意者,先生对于所谓“混沌劲”的体悟,书中说20年前悟出一劲,20年间未用,几乎忘记,忽一日与人推手感悟而出。笔者以为,这种20年琢磨而不定的混沌劲,到底有多大技击性价值?还不禁使人想到,自《太极拳论》问世,太极功夫似乎成了不可经验的神技。把这些神技再与神话联系起来,则是“玄之又玄”了。《太极拳使用法》书中,“太极枪得传历史”就是一段将神话当真实来讲的文字,兹略叙之,曰:张三峰动则云游三山五岳,忽见西方金光万道,两条金蛇闪目奔来。三峰将拂尘一拂,金光遂落,原来是二根长条枪,内生宝光云云。把神话当实话,把轶闻当见闻,充分说明,澄甫那个时代,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还是个很落后的时代。写至此,深恐对杨氏先贤有不敬之嫌,罪过!罪过!笔者实在无意贬低这三本书的其它价值,更无意诋毁杨氏三代太极宗师之盛名,而是旨在拨开神秘云雾,还真实之面目,使太极拳回到那种可经验的拳术运动上去。每想到此,杨禄禅的话就在我耳边回响:“铁打的,铜铸的,木作的,此三种人不容易打,其外无论。
taijifun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May 19th, 2007, 23:44   只看该作者   #3
StephenSiegel
Senior Member
级别:6 | 在线时长:70小时 | 升级还需:7小时级别:6 | 在线时长:70小时 | 升级还需:7小时
 
StephenSiegel 的头像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668
积分:1
精华:1
声望: 468818
StephenSiegel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tephenSiegel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tephenSiegel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tephenSiegel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tephenSiegel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tephenSiegel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tephenSiegel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tephenSiegel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tephenSiegel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tephenSiegel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StephenSiegel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默认

好啊
StephenSiegel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发表新主题 回复


发帖规则
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不可以发表回复
不可以上传附件
不可以编辑自己的帖子

启用 BB 代码
论坛启用 表情符号
论坛启用 [IMG] 代码
论坛禁用 HTML 代码



所有时间均为格林尼治时间 -4。现在的时间是 13:40

请尊重文章原创者,转帖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凡是本站用户自行发布的任何信息,皆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华枫网站不确保各类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也不承担由此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以及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4 Chinas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