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枫论坛 > ◆其他◆ > 时事闲聊区



发表新主题 回复
推荐  
只看楼主 主题工具
旧 Oct 9th, 2006, 14:14     #1
鲁莽电工
九眼桥第一帅哥
级别:43 | 在线时长:2056小时 | 升级还需:56小时级别:43 | 在线时长:2056小时 | 升级还需:56小时级别:43 | 在线时长:2056小时 | 升级还需:56小时级别:43 | 在线时长:2056小时 | 升级还需:56小时级别:43 | 在线时长:2056小时 | 升级还需:56小时级别:43 | 在线时长:2056小时 | 升级还需:56小时级别:43 | 在线时长:2056小时 | 升级还需:56小时
 
鲁莽电工 的头像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12,395
积分:3
精华:4
鲁莽电工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鲁莽电工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鲁莽电工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鲁莽电工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鲁莽电工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鲁莽电工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鲁莽电工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鲁莽电工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鲁莽电工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鲁莽电工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鲁莽电工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默认 雨菲菲:《中国历史究竟由谁写就》ZT

有人以为历史是由赢家写的。有人以为不然。其实,争论之前,应当首先确定“写”的意思。如果定义“写”为“书写”,那么,所谓“历史”,指的就是“历史文献”。如果定义“写”为“创造”,那么,所谓“历史”,指的就是“历史文献”所书写的对象。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历史”是个现代词汇,原本仅作“史”。“历”,是“系列”的意思。故所谓“历史”,本是“历代之史”的意思。如今“历”字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可言,基本上成了白话词汇非用两字不可的累赘。(“累”就是“赘”,“赘”就是“累”。“累赘”本身也是个累赘。)“史”的本意是官称,可以用来指几个不同的职位,其中一个职位的职责在于记录执政者的言与行。本有“左史”、“右史”之分,一负责记言,一负责记事。不过,这种分别分似乎早在先秦之时就已名实俱亡。究竟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还是“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也久已莫辨是非。合二而一的史官,通称之为“史”或“太史”。至魏晋以降,大多改称著作郎,起居舍人或起居郎等。

如今所谓“史”或“历史”,从“史”这一官称引申而来。“史”既然因官称而得名,可见所谓“历史文献”,本是统治当局的官方文献。中国最古的历史文献是《尚书》,记载的大都是商、周天子的言行。诸侯国也各有自己的国史,比如,晋史称《乘》,楚史称《梼杌》,鲁史称《春秋》。

所谓“官方”,视之为赢家,恐无不可,因为否则就是“匪”,就是“盗”,何“官”之有?就这种意义而言,“历史文献”,确实由赢家写就。不过,中国上古史官素有独立于当局的传统。史官既非天子、诸侯,或者当权者的喉舌,也并非由天子、诸侯或者当权者得以任意任免者,而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自成体系。例如,春秋时齐国权臣崔抒杀齐庄公,齐太史书:“崔抒弑庄公”。崔抒杀之。其弟继为太史,复书:“崔抒弑庄公”。崔抒又杀之。其少弟继为太史,仍书:“崔抒弑庄公”。崔抒不得已而听之任之。由此可见,赢家的“历史文献”,并不一定代表赢家的利益或立场。

自秦汉以降,史官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复存在。不过,父子相继为史官或相继致力于修史的例子,仍然屡见不鲜。最著称的有西汉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东汉班彪、班固、班昭父子(女),以及隋唐之际的李德林、李百药父子,姚察、姚思廉父子、李大师、李延寿父子等等。

历代史籍,向有“正史”与“野史”之分。所谓“野史”,指私人的历史记录,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回忆录。历史上最有名的野史,当数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仿《世说新语》体例的传世之作,有北宋末王谠所撰《唐语林》。自宋至于明清,“野史”汗牛充监,不胜枚举。世上从来不乏“歌德派”,现在不乏,过去也不乏。因而“野史”虽非官方记录,却不一定就不代表赢家的观点与立场。一般来说,“野史”的价值,仅在于补充“正史”的个别遗漏或纠正“正史”的个别的纰漏;就观点或立场而言,大都与“正史”大同小异,无足挂齿。

所谓“正史”,并无明确定义。大致言之,指官方认可的历代史记。降至清代,所谓“正史”,大抵指“二十四史”或“廿四史”。《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继之以《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如今也有人合《清史稿》而称“二十五史”者。《清史稿》既称之为“稿”,可见当时并未曾视为完成之作,况且《清史稿》无论文字与取材,均不高明之至,附于“二十四史”之后,名副其实狗尾续貂,未见其是。

早于《史记》的《尚书》与《左传》,为何不予“正史”之列?《尚书》自古奉为儒家经典,根据古人的目录学,“经”高于“史”。《尚书》既居“经”部之首,故不入“史”类。《左传》则一开始遭儒家今文家派极力抵制,不得立于“官学”,俟儒家古文家派胜出之后,也同样被捧为经典,故不屈居“史”类。儒家成规,如今何必墨守?故所谓“正史”,窃以为当合《尚书》与《左传》,通称之为“二十六史”为妥。

“正史”大多为史官所修。不过,笆饭偎蕖保⒉坏扔凇肮傩蕖保蛭饭俚闹霸穑驹诩锹嫉贝罚健罢贰埃话愣贾盖俺睦贰!岸氖贰敝校韭砬ㄐ蕖妒芳恰罚⒎欠钰耆鲇谒揭狻0喙套蕖逗菏椤罚彩浅鲇谒揭猓踔猎蛩叫耷俺返淖锩额跞胗!逗蠛菏椤芬话惚曜魉危铣牧跛危羌涛宕蟮恼运危┓蛾首嗌偈е贰R蛩椒蛾首吹摹逗蠛菏椤罚涫狄猿墒橛诙旱摹抖Q汉记》为基础,兼取三国时吴国谢承的《后汉书》、晋代薛莹的《后汉记》、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等等而成;而且本来并无“志”,今本《后汉书》的八篇“志”,是后人从司马彪《续汉书》中割取增补而来。范晔本人不是史官,其撰《后汉书》,也未曾奉敕。范晔所根据的著作,除《东観汉记》为官修外,也都是私修的史作。由此可见,《后汉书》至多只能说是半官半私之作。此外,非官修的“正史”,还有《三国志》、《宋书》与《新五代史》。

非官修,不等于不代表官方的观点,或不站在赢家的立场。有人以为《三国志》为输家书写的史记。揣测其意,无非因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蜀人,而蜀于三国最先亡,无疑是三国中的输家。此说似是而非。《三国志》编撰于晋代,其时魏、蜀、吴三国皆已灭亡。蜀之亡,亡于魏而不亡于晋。魏蜀之间的输赢,至晋代已为先朝的陈迹。陈寿虽然本是蜀人,蜀亡即入洛,撰修《三国志》之时,身居晋之史官。套用一句现代的话,就是早已归化入晋籍了。其撰修《三国志》,观点立场完全投晋之好。(正如这网上有人虽然明显并非出生美国,却自欺欺人、信誓旦旦:“生为美国人,死为美国鬼”一般。)所以,《三国志》虽然出自蜀人之手,也虽然非官修,却恰好是代表赢家观点的史作。

反之,官修史记虽然必定站在赢家的立场,却不一定就与输家的立场背道而驰。理由有三。其一,官修的“前朝”历史,并不都是紧随其后的“后代”的官方所修。比如,《晋书》、《北齐书》、《周书》、《梁书》与《陈书》,都修于唐代。晋、齐、周、梁、陈之于唐,谈不上是输家,唐之于晋、齐、周、梁、陈,也谈不上是赢家。又如,《辽史》修于元,辽元之间,也同样无输赢可言。唐与晋、齐、周、梁、陈之间、元与辽之间,皆既无利益矛盾,亦无形象冲突,唐与元皆犯不上通过诋毁、贬低或歪曲晋、齐、周、梁、陈、或辽的历史而树立自己的权威与正统。其二,后代修前朝之史,不能凭空捏造,其史料的来源,大多取材于前朝的“起居注”与“实录”。前朝的“起居注”与“实录”,不仅成于前朝史官之手,而且皆为前朝当局所认可。后代既以前朝的“起居注”与“实录”为修史的基础,也就难以超越前朝立场的篱籓。其三,即使前朝后代衔接,输赢双方大多并无政治结构或意识形态之分。既有共同的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如果赢家全盘否定输家,将置自己于何地?所以,赢家对于输家历史的“歪曲”,往往仅限于指斥输家的末代皇帝为“昏君”、为“暴君”,如此而已。在“歪曲”二字上加引号,因所谓“歪曲”,未必当真就是“歪曲”。试问因英明、贤能而亡国者,可曾有?即使有,也绝对是绝无仅有。所以,末代皇帝即使谈不上“昏庸”、“残暴”,相去亦必定不远。

中国历史自秦迄今,政治结构或意识形态的改变,只发生过三次。一次在秦之灭六国,一次在民国之灭满清,一次在共产党之取代国民党。秦灭六国、终止封建制、首创中央集权的非封建帝制,在政治结构方面,与前朝截然不同。不仅如此,秦与六国曾经长期共存,久经敌对,六国的国史之中难免不有攻击、诋毁秦国的文字,或与秦国国史所记不相吻合的文字。推之以理,为树立赢家“光辉伟大”的新形象,秦朝既建之后,自当有抹煞六国国史的必要。考之以史实,果不期然!秦的“焚书”令,其重点正在六国的国史。不过,秦毁非秦史记之举似乎并不曾彻底成功,《尚书》、《左传》、《国策》、《国语》等先秦史作的残本,在汉初先后自民间私藏而出。司马迁修《史记》之时,不仅参考与使用过这些书籍,而且显然有引用六国国史的痕迹。可见西汉之初,六国国史也还残留,并未泯灭。总之,《史记》中关于先秦历史的记载并不代表秦的观点,残留的先秦史记,也未曾遭秦篡改,虽不完整,仍是先秦旧貌。

民国之灭满清,结束帝制,开创民国,想当然也是一场翻天复地的“革命”。推之以理,民国之修史,应当彻底否定帝制,至少应当彻底否定满情。考之以史实,却大出意料之外。国民政府开馆修清史,延请的编撰人,居然大多为满清的遗老耆旧。《清史稿》不仅处处替满清这输家涂脂抹粉,而且公然斥发起“辛亥革命”的赢家为“倡乱”之徒。真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清史稿》始出而即遭民国政府禁止发行,可见民国政府之中,认为前朝输家的历史应按后代赢家的观点编撰者,并不乏其人。不过,民国既没有销毁《清史稿》,也没有重修清史,所以至今代表输家立场的《清史稿》仍是唯一的“清史”。

共产党一向蔑视既往,称过去的一切为“旧”、为“腐朽”、为“反动”。范文谰主编的《中国通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皆据马列主义历史観曲解中国历史。这在意料之中,不足为奇。出人意料的是,虽然一方面有范、郭等人竞争改写中国历史,另一方面却有全面整理与标点“二十四史”之举。前者固然代表官方史学,后者出自毛的钦定,不折不扣是“奉旨”行事。(标点“二十四史”之举,由毛授意,在国务院名下成立古籍整理小组专责。最早排出的清样原本用简体,呈送毛过目时,龙颜大怒,掷样本于地,道:怎能用简体。从而有如今的繁体本问世。)前者的用意当然是据赢家的观点与立场重新改写历史。后者呢?供批判?即使在文革之时,也并没有批判“二十四史”之意。可见“批判”之说不能成立。或曰:前者代表共产党的党意,后者仅代表毛的个人好恶。也许如此。不过,毛死之后,标点本“二十四史”继续发行,整理与标点“野史”的工作也未曾终止。可见即使标点“二十四史”出自毛的个人好恶,却未曾人亡政息。历史典籍因牵涉人名、地名、官名、以及其他专用术语,远较一般文言散文难度高。能够胜任标点“二十四史”者,大都在毛先后去世,能够大致读懂无标点“二十四史”者,如今已经绝无仅有。如果没有标点本“二十四史”问世,“二十四史”恐怕业已成为有字天书,无人问津了。故标点“二十四史”之举,于保存中国历史典籍,功劳至伟,未可因人废行。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官方历史文献虽然大都由赢家写就,但出于不同的原因,并不能视之为“赢家的历史”。


什么是历史?或以为一切既经发生者都是历史。这话不能说错。不过,既经发生者,如果不曾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使见诸史册、有案可稽,也会不复被人记忆。不存在于记忆中者,其实等于不存在。既然不存在,何“历史”之有?

中国历朝历代,究竟谁对后代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就文治武功之盛、统治时间之长而论,赢家非汉唐莫属。然而汉几乎全盘承继秦,唐几乎全盘承继隋,并无创举可言。秦与隋,皆不过二世而亡,历来视之为输家,然而秦隋对后代的影响,却远非汉唐可与伦比。

秦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有五:其一,秦灭封建,创立非封建的中央集权制,越两千余年不曾变更。如今虽然不再有皇帝的世袭,中央集权的制度,坚如磐石,岿然不动。其二,秦统一中国文字为秦篆,又由秦篆而创设隶书。如今通行的所谓汉字,其实为秦隶之变体。其三,大致确定中国的疆域。至今无可争议的中国领土范围,皆在秦的版图之内。其四,秦所创郡县制,沿袭至今,未尝有实质性的更改。其五,秦的官制,为历代沿用直至隋而后改。

隋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有二:其一,创设科举,破除门阀对社会的垄断,予社会下层能人以非暴力的翻身之路。如今穷人和平翻身之途径为上大学,仍是科举的遗响。其二,创设三省六部的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主政策的制定,“门下省”主政策的审议,“尚书省”主政策的执行,三省合而为朝廷最高决策与行政机构。“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 、“工部”、“刑部”、“兵部”,属“尚书省”。有人笑话日本人称“部”为“省”,以为是中文没学好,把地方官称误用做“京官”了,其实乃是隋代官制的余音。降至元,地方行政当局称“行中书省”,如今所谓的“省”,是“行省”的简称;“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行”是“代理”的意思,所谓“行中书省”,就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如同公安局的派出所。

在上述七大影响之中,尤以中央集权制的影响为大。如果忽视历代皇帝的姓氏,汉高祖其实就是“秦三世”,自汉高祖以降历代皇帝也都不过是“秦N世”。当代的老蒋、老毛、小邓,以及江、胡之流,虽然不以皇帝自居,就其为中央集权制的首领而言,其实也都不过是“秦N世”。秦始皇帝之所以自称“始”,因冀望于从此传位、万世不绝。秦不过二世而亡,故秦始皇帝的希望,往往被腐儒视为笑柄。究其实,倘若死人有知,有资格大笑的的恐怕当是秦始皇。西欧各国继承古罗马对“中国”的认识,无论中国如何改朝换代,始终称“中国”为“秦”,(在西欧各语言中,只有英文音厄为“拆”,其余都读作“秦”。),可谓歪打正着。

中央集权制,由李斯提出;秦篆,由李斯制定并手书;郡县制的设立,也出自李斯之意。当然,如果秦始皇帝予以否决,李斯的主意与构想皆无法成为实现。由此可见,究竟是谁创造中国的历史?以朝代论,当首推秦,次及隋;以个人论,当首推李斯,次及秦始皇帝。而如今论朝代,皆数汉唐;论人物,则并称孔孟。秦始皇虽然仍属家喻户晓,李斯之名,却灰飞烟灭。可见论史,可以归结为一个字:难。

鲁莽电工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Oct 9th, 2006, 19:27   只看该作者   #2
wt112
随心所欲
级别:16 | 在线时长:322小时 | 升级还需:35小时级别:16 | 在线时长:322小时 | 升级还需:35小时级别:16 | 在线时长:322小时 | 升级还需:35小时级别:16 | 在线时长:322小时 | 升级还需:35小时
 
注册日期: Jan 2005
帖子: 825
积分:3
精华:3
声望: 1687068
wt112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t112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t112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t112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t112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t112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t112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t112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t112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t112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t112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默认

ding
wt112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发表新主题 回复


发帖规则
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不可以发表回复
不可以上传附件
不可以编辑自己的帖子

启用 BB 代码
论坛启用 表情符号
论坛启用 [IMG] 代码
论坛禁用 HTML 代码



所有时间均为格林尼治时间 -4。现在的时间是 04:36

请尊重文章原创者,转帖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凡是本站用户自行发布的任何信息,皆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华枫网站不确保各类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也不承担由此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以及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4 Chinas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