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枫论坛 > ◆主题论坛◆ > 太极奥妙



发表新主题 回复
 
查看全部 主题工具
旧 Jul 23rd, 2009, 16:32     #1
witty
Senior Member
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3,127
积分:1
精华:1
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发送 QQ 消息给 witty
默认 请Sunday关注转告:对基宏推手活动之浅见

响应Sunday的网上邀请,七月十八日晚去基宏参加推手聚会,认识了不少高手,后悔出国这20年来,竟然从不知道多伦多有这么好的推手练习群体和场地,以致使自己业艺荒疏,不得不从当年初学推手的阶段去重拾太极听劲化劲的感觉。

与Wilson,Peter以及一位没记住其名的年轻人交流定步推手,觉得是很好的学习、锻炼和交流。大家既很认真,也相当“君子风度”,有缺陷时点到为止,拨动一下,就不时让我领悟到了自身劲路的弱点,知道了今后努力方向。在此借这个机会,诚挚表示感谢。

而本人观察和体验到的丁老师所教授的活步推手,则完全可用“别开生面”这个词,来描绘我的第一感觉。

首先从方向上,针对太极拳等中国武术“中看不中用”的流弊,我觉得教者习者注重从实战出发和强调必须提升太极拳武工对抗西人技击水平的指导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对此,怎么肯定、赞扬,都不为过。

其次,是这种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也令人钦佩。个人寡识孤闻,就以前在国内学习练习太极推手的经验和见识看,把太极的虚实辨别轻重借力等要求,大胆引入类似摔跤相搏的过程中,或者说把摔跤基本动作大胆引入了活步推手,愚以为乃是选择了一条十分艰难的路子。

因为摔跤本身也讲究虚实变化和借力发力,怎么把太极的听劲走化和借力发劲区别开来?并使前者大大胜过后者?这显然就是一大难题。

第二,太极锻炼的本意,是通过长期锻炼,努力使自己逐步进入“一毫不能加”的高度灵敏“听劲”阶段,辅之以螺旋劲缠丝劲和绷、按、挤、履、采、挒、肘、靠之类手法的运用,打破常规状态下“大力胜小力”的一般情况,追求以小击大、以弱胜强的高端效果。而太极拳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其高妙精粹之处,就在于它能给人指引一条专致于“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类的克敌制胜路径。如果失去了这样一种练习目标和奋斗方向,满足于蛮力的对抗,就很容易变异为跟摔跤没有多大区别的“拼牛劲、缠死力”这种太极拳谱力戒必须避免的状态。

我知道我这样说,除非我本人能对以上众所周知的太极理论与基本要求,作出令人信服的示范来,就难免引来“纸上谈兵”的硒笑。特别是因为这20年来只“盘架子”(“盘架子”是为练,推手是为用;练用结合,才能不断长进),而未能通过经常性与各方高手不断磋切太极推手技能和武功,本人光知道唠叨“应该怎么做”,自己却做不出来,就必然缺乏说服力。

但是我请大家关注一个基本问题: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发掘太极拳架与推手中确实包涵的|“以小胜大、以弱击强”之精义,那么试想我们一旦跟身高力大的西人进行实战性对抗,基本还是按照“大力胜小力”的一般路子和“拼牛劲”的方式,又怎么可能发挥体现太极功夫的高人一筹之地方来呢?

我很担心,按照我在基宏看到的活步推手路子走下去,很可能中国人还是以己之短,较人之常。本意是注重实战,注重与西人的有效对抗,结果确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我完全同意Sunday在现场交谈时发表的看法:一旦双方陷入臂膀跟臂膀扭结在一起的胶着状态,太极拳谱中所谈论的各种劲力和路数,就一条也无法发挥使用得上。这就需要研究如何避免太极前辈高手力戒陷入的这种胶着状态的技艺。
而要探索、练习和获得这类技艺的过程,很可能又得大大改写基宏推手人士目前所熟悉的活步推手规则。它可能会使推手变得更像散打、更有伤害性。

作为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个人建议:还是从定步推手和太极“盘架子”方面,持之以恒,狠下功夫,一旦把听劲、化劲练得炉火纯青,并通过加练形意拳、陈式太极以大大加强发劲力度与质量,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就我在现场看到的一些身体素质很好、一看上去又很聪明的中青年习武者而言,只要他们顺此正道,锲而不舍地一个劲钻研下去,一定能修成正果;不说能出第二个“李小龙”,但一定能出多伦多的“李小龙”甚至加拿大的“李小龙”!基宏提供了怎么好的场地条件,而且有这么好的一班习武朋友,出是正常的;不出才是奇怪的。
witty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共 2 位会员
感谢 witty 发表的文章:
ChinaSmileJoe (Jul 26th, 2009), wildmild (Jul 24th, 2009)
旧 Jul 23rd, 2009, 22:34     #2
witty
Senior Member
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3,127
积分:1
精华:1
声望: 1311488
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发送 QQ 消息给 witty
默认 改错:

……我很担心,按照我在基宏看到的活步推手路子走下去,很可能中国人还是以己之短,较人之长。本意是注重实战,注重与西人的有效对抗,结果却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Sunday兄过奖了,令我汗颜。多年不练推手,确实发觉自己“粘连走随,不丢不顶……”一类太极基本功丢得差不多了。

fantaichi所言“内劲也是需要物质基础的”很有道理。但这里所谓的“内劲”,与摔跤似地拼牛力气,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应该是高度放松前提下,具有“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质地。而后者则憋气使力,气喘吁吁,全靠蛮力拚搏。

本人从年轻时初练形意,三、四年之后即随修杨式太极,所见所遇,绝大部分光练太极者,往往就是“柔有余而刚不足”。即使走劲、听劲、化劲极好,把对手能随意引动,却放不远。

但个人体会,有些懂行的练拳者所特别注重的刚劲和所谓“物质基础”(通常称之为“实力”),通过对形意拳或陈式太极之类的正确修炼和不断积累,会有很好效果得。靠摔跤式的“扎马”,恐怕是缘木求鱼。所谓内家拳,其锻炼要旨,就是去蛮力而养真劲的过程。不能因为要应付实战需要和对手使用蛮力的压迫,逆反去拙换真的必要过程。

不知是否每个周六那个时间都能碰头;如能,下次想跟到场的网友们进一步请教探讨。
witty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感谢 witty
此篇文章之用户:
wildmild (Jul 24th, 2009)
旧 Jul 24th, 2009, 23:06     #3
witty
Senior Member
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3,127
积分:1
精华:1
声望: 1311488
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发送 QQ 消息给 witty
默认 抛砖引玉之作引来这多精湛高见,真是感谢。

我不仅没瞧不起摔跤,青少年时还练过一段时间摔跤。所以我才在主贴中说,摔跤也讲虚实轻重和借力打力。

但必须分清,太极所练内劲与摔跤用的巧劲(所用“蛮力”两字,是相对高度放松虚灵的太极劲而言),绝对是两码事。用典型的内家拳拳理来描述,前者叫“劲”,后者叫“力”。凡对太极、形意、八卦之类内家拳懂行者,对这两种不同称呼,具有非常明确的区分。为免误解,今后我就称“劲”和“力”,而不再特指后者为“蛮力”。

现在面临讨论要点,似乎是“劲”和“力”怎么有效比试对抗。这或许要预设几个前提:

1、练摔跤(或摔跤式推手)者A与传统型太极推手练习者B,双方体重相当。

2、双方在各自专攻领域内,锻炼时间和所达到的技能水平相当。(所谓“真正懂太极的人,可喜欢对方用蛮力”之情形,乃是双方在这方面非常不对等才会出现)

3、比赛规则是按摔跤还是推手的要求来制定。

上述第1条最好确定。

第2条就有难度,比如双方各自推手练习时间有多长?在各自熟悉的A、B两类推手中,各算哪一个等级?均不易确定。

第3条难度最大。因为如按传统太极要求去理解和努力,双方应该不允许出现摔跤手互搭肩膀脖子和扭住对方上身的情况出现。双方刚搭手,只要一出现可以捕捉的“力点”而非虚实难辨,立即就要走化、采劲和击打。

如果B有一定实力基础能够作出此类快速反应时,A如缺乏“粘练沾随”操作经验和发现对方根本不跟自己摆出摔跤架势情况下,就会本能性地采取各种可能性方式来对抗反击。这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散打,彼此伤害危险极大增加。

这样就必须面对一个关键问题:练太极推手目的,到底是按smilejohn所说的那样,为相互提高技能使用一种伤害性不大的特殊锻炼方式?还是按fantaichi的思路,太极推手必须采用很难避免伤害的剧烈对抗方式来进行,才能获得实际锻炼效果?

当然了,如果fantaichi只是强调实力,而并非主张激烈对抗,我完全同意。只是觉得既然入了太极的门,就不该用摔跤方式去培养与太极内劲背道而驰的“力”。以我看,追求劲力增长最有效的方式,或许就是站桩步,例如少林的马步,形意的“三体式”等。

其实在实际推手过程中,“劲”和“力”的差别,很容易区分。
witty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Jul 24th, 2009, 23:17     #4
witty
Senior Member
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3,127
积分:1
精华:1
声望: 1311488
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发送 QQ 消息给 witty
默认 另请Sunday确认一下:

明天老时间能跟各位在老地点再次碰头么?
witty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Jul 25th, 2009, 13:36     #5
witty
Senior Member
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3,127
积分:1
精华:1
声望: 1311488
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发送 QQ 消息给 witty
默认 一杯茶君所引孙禄堂言使在下十分受教

引用:
作者: 一杯茶 查看帖子
好像孙禄堂先生曾说, 形意取的直中, 八卦取变中, 太极取空中, 三者互为支撑, 共同的基础是中和. 三者在技击中能表现为截, 闪, 顺的功能. 没有硬打硬进的能力做基础, 听化就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年轻时摘录过孙的一些警句,但都没这段概括性的话来得精辟。

今晚一杯茶君,还有据说松静十分透彻的小惠老师,可去基宏一会么?

此帖于 Jul 25th, 2009 13:39 被 witty 编辑。 原因: 增补
witty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感谢 witty
此篇文章之用户:
一杯茶 (Jul 25th, 2009)
旧 Jul 26th, 2009, 13:53     #6
witty
Senior Member
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3,127
积分:1
精华:1
声望: 1311488
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发送 QQ 消息给 witty
默认 需要辩证地看待“松”与“紧”

引用:
作者: fantaichi 查看帖子
很多运动都讲放松。ufc的anderson silva,在比赛中非常放松,好像在跳舞一样。练太极拳更是没有不讲放松的。只是在实战中,总是要有克敌制胜的办法。就好比老虎平常走路松松垮垮,但是两只老虎打起来的时候,瞬间拍出很多掌,全力以赴,能量消耗非常大。仅仅松,解决不了技击的问题。
昨晚那位年轻力壮大高个把我发倒在地上的情景,是我劲力不够、还是松静听化不够呢?相信无论是你还是我的推手搭档,都知道我是败在后者。

而对方放我的劲,也绝对不是他用于摔跤时的牛力。并且昨天所见几个活步推手者,与上次相比,上身显然都有意放松了不少,太极的味道明显加强。如跟丁老师交手时,我就再也抓不到上次接手时能捉摸到的“劲点”。而昨天那小伙子所以能得手,就是逮住了我的劲点(也即所谓没有松静松透的“僵劲”部分)及时发打。

“对基宏推手浅见”的要旨,就是主张应该全力关注如何锻炼培养这种能够随时捕捉对方瞬息即逝“僵劲”并漂亮发送的能力。而对本人而言,就是要把生疏多年的听劲化劲恢复过来,并进一步提高,使对方无法捉到我的劲点。事实上,在基宏与多位高手相较时,本人每次被对方推动的原因,都是因为被对方抓住了劲点,沾随粘连不够,长期不练推手很自然会回到举手投足之间的僵劲,成为本人必须消解克服的大敌。而没有哪一位把我推动的朋友,会认为是我老李劲力不足不够所致。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赞成另一种一味强调松静的观点。我甚至无法理解得了离开了推手实战练习与听化转换方面的琢磨体会,单纯强调盘架子过程中的如何如何松静,有何实际意义。

正宗太极所强调追求的松静,是可以把凶狠来劲引进落空,或消解于无形、或巧妙走化反击并达到“四两拔千斤”效果的境界。

我仅仅是在上述前提下,斗胆批评基宏活步推手中时常出现的违背太极“沾随粘连、不丢不顶”基本原则之互相扭结现象。就如“一杯茶”网友所言,离开了能够“硬打硬进”的实力基础,最灵巧的松静走化,都将失去太极武功原本所注重的技击意义。在这一点上,我更倾向于反对上述那种片面强调和盲目追求松静的立场。

此帖于 Jul 26th, 2009 14:09 被 witty 编辑。 原因: 漏标点
witty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感谢 witty
此篇文章之用户:
一杯茶 (Jul 26th, 2009)
旧 Jul 26th, 2009, 19:57     #7
witty
Senior Member
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3,127
积分:1
精华:1
声望: 1311488
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发送 QQ 消息给 witty
默认 转一回归原来主题的文章:

回归太极推手的传统风味08-03-13 15:10 发表于:《南京陈氏太极拳健身馆》 

太极推手是一项文明、高雅的传统武术技击形式,是衡量与检验太极拳习练者知劲、懂劲及技术运用的一种方法。自明代太极拳产生以来,经过王宗岳、陈长兴、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等几代太极大家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包括各门派太极拳推手特点在内的,综合摔、打(发放)、拿、巧、变、化于一体的,且不同于散打、摔跤的运动。它是武中的文,它蕴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哲理,是习武者以武会友,交流、切磋、比赛的一种极好形式。它对提高人体的素质,以及防身、健身有着很高的价值,是我国武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一、太极推手的特点
  
  太极推手以沾、连、随、粘的方法探明对方力的方向、大小、虚实、刚柔、快慢、长短,并且顺其自然,随伸就屈,不丢不顶,无过不及。从而做到知己知彼,进而达到我独知彼,而彼不知我,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最后克敌制胜。
  太极推手采用掤、捋、挤、按、采、 、肘、靠的招法,粘随不脱,作用对方。顺其自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轻克重,以巧制拙,乘势借力,牵动对方的重心,破坏对方的平衡,进而抓住机会乘虚而入,以实破虚,将对方发放。
  太极推手是武术的技击形式之一,自然包含“打”法。但它的打法不同于“散打”。散打,顾名思义,是一种(在规则内)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可拳打脚踢,多以突施冷手(即不搭手),脱手时突然出击为主的较手对抗形式。而太极推手的打法,必须在沾、连、随、粘中进行,且不以脱手突施冷手,不拳打脚踢。我们可以看到,进攻者在顾住自己的同时,敢于主动贴近对方,所施的打法仅以触及对方(即点到而已,不发伤人之功力),或者将对方发放为主,又不伤人;防守者敢于让对方贴近,又不使对方打手触及己身,或者使其手可进来,又无发放或打我之机可乘,且为我所用。双方你来我往,给人以享受。所以称太极推手为武中之文,较手之文。
  太极推手也包括“摔”法。然而,这个摔法又与摔跤、柔道不同。摔跤、柔道只许用摔法,不许用打法和拿法。故摔跤者可无所顾忌地去抓、掳、领、带、搬、抄、搂、抱,而且可以抓住不放,搂住不放。但太极推手中的摔法与其截然不同。一味无所顾忌地去强行使用任何招法,包括抓、掳、领、带、搬、抄等招法属于“贪”,是“病”,是推手中的大忌。抓住不放、搂住不放、生搬硬摔是不允许的。
  太极推手中的摔法是讲究“推”中的摔,即是在沾、连、随、粘不断变化当中的摔;是顺其自然、引进落空的摔;是巧妙的摔;是轻松的摔;是没有较力的摔。它摔得干净,摔得精彩,摔得令人回味。
  太极推手自创造以来,还包括“拿”法。但这种“拿”法,不是以力降力、抓住不放的生掰硬撅。它是在推手中,在沾、连、随、粘中的拿与反拿。“拿”就是拿关节,也包括拿反关节。但切忌无所顾忌地“贪拿”,以至被对方伤害,也忌以拿伤人,仅要求拿住而已。
  破解拿法,关键是“破解”、“解扣”,绝不是以力抗衡,更不是乱挣扎。故太极推手是一项传统的,综合摔、打、拿为一体的,文明的、高雅的、精彩的运动形式和比赛对抗形式。它具有武之真谛的技击性,武之必然的健身性,令人赞叹的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和无穷的趣味性。此外,耄耋之年还能较手听劲的运动唯有太极推手。
  
  二、当前社会上太极推手的状况
  
  太极推手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它已经不单纯是太极拳习练者的“专利”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项运动,参与这项活动。有的人练过太极拳,有的人没有练过,有的人刚练一二年……大家都来试一试,都来推手,而且越推越爱推。但是,由于很多人对太极推手的内涵不十分清楚,不知道太极推手是怎么一回事,这就使得这项活动偏离了它的传统味道。所以在太极推手的日常练习和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掤、捋、挤、按的四正手刚一推,就出现以力降力、顶牛、较力的局面;有的则一搭手就推推搡搡、脱手撞击,弄得面红耳赤,甚至突施冷手成了散打;有的干脆就生拉硬拽,抓住不放,搂抱在一起摔起跤来;有的则是没完没了地机械“摇轮”,四正手推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进展,也不知道掤、挤、按、采、、肘、靠方法的运用及其变化。因此,当他们遇到身强力大的对手,明知对方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练过,却就是拿对方没有办法,很丢面子。因此,有人认为太极推手中要做到以小力胜大力,以轻克重,太不容易了,太茫然了。当然,也有人认为“太极推手太简单了,不就是推推搡搡吗” ……
  社会上太极推手的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如果单纯地从锻炼、健身的角度讲,重在参与就是好事,但是如果我们从继承和发扬国粹的角度讲,就应该很好地研究研究了。
  
  三、太极推手失去传统风味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太极推手会成为这种状况呢?这里面有许多的原因,其中不知道、不清楚太极推手的传统特点是一个重要原因。不仅是普通的习练者不清楚太极推手,就是武术界的一些有影响的人士也如此。
  太极推手本来是采用沾、连、随、粘的方法,不许脱手、突施冷手,不许抓住不放、生拉硬拽、互相搂抱,却又综合“摔法”、“打法(发放)”、“拿法”于一体,且三者相互交叉、转变的传统武术对抗形式和切磋、交流形式,然而却被某些人说成“不摔”、“不管脚”、“只许拿劲路”、“不许拿反关节”。所以,我们在太极推手的比赛中,很难见到摔法,包括太极拳中最为简单、实用的“野马分鬃”在内,也很难见到有人运用。拿法干脆就被禁止,所以导致太极推手成了推推搡搡的模式。
  还有,在我们不十分清楚太极推手传统风貌的情况下,又制定出不符合太极推手实际情况的《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太极推手失去传统风味。
  尤其是《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中的条款内容不恰当。
  其中第(一)款“使用硬拉、硬拖、搂抱(单手超出对方身体侧面中心线、屈臂、屈腕为搂抱)或用脚钩、踏、绊、跪者……”
  在太极推手中,使用硬拉、硬拖是不允许的,为侵人犯规。但对搂抱及对搂抱的解释须要分析:如果将人搂住不放、搂死、搂而抱之,也是不允许的,也为侵人犯规。互相搂抱也不可以。以上几种搂法,无论单手、双手,都是用手及腕及小臂、上臂将对方圈搂、夹紧,且紧贴己身并持续了一定的时间(如两秒),无法进行沾、连、随、粘,这种情况往往是以力降人,违背持巧不持力的原则。但是,在沾、连、随、粘中,如果一搂即放,非常快,非常利落地将对方发放或摔倒,这往往是太极推手中的“ ”法,应该可以使用,不为侵人犯规。这种一搂即放的特点是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停滞,使用者往往是乘势借力,持巧施招。所以“搂抱”不能笼统而言,一律定为侵人犯规。
  还有,本款对搂抱的解释,仅以单手超出对方身体侧面中心线,及屈臂、屈腕为尺度也不确切。
  太极推手是一种动态的运动。双方的位置、姿势、身形,随时都在千变万化。有时双方正面交手,有时一方已经到了另一方的侧面,有时一方已经到了另一方的偏后的位置……。一方的手早已到达或超出对方身体侧面中心线了,条款的这种规定让人怎样施手?而且,太极拳的运动是弧形的、圆形的,很少是直线的。所以当一方的力作用于另一方的时候,往往是横向的、曲线的、弧形的、圆形的。出手就必然要屈腕、屈臂,但是这种屈而不搂,或者搂而不死,而且一搂即放的太极推手中精彩的“ ”法,从一出手就被定为“搂抱”,定为侵人犯规。看来条款的制定者对什么是“采”?什么是“ ”?什么是“搂抱”?在理论和实际上都不十分清楚。
  另外,本款将脚钩、踏、绊、跪一律列为侵人犯规,使太极推手中的摔法基本上完全被取消,这也是不合适的。
  在太极推手中,用脚踢、踏、踹及膝顶是不允许的,为侵人犯规。但在沾、连、随、粘中,用脚钩、拉、趟须另当别论。前面已经讲过,太极推手是一种动态的运动,随时随地都有进退的步法。进步是为了攻击对方,使对方的重心不稳定。所以,进步时往往采用限制对方退路及躲闪的步法。例如,“上步管脚”。退步是为了防御,也是为了转机进攻,往往采用防中有攻的步法,既稳固自己,又使对方的重心受到破坏,以致使其瞬间倾倒。例如“退步(背步)闪身后趟”。所以,太极推手讲究进、退、顾、盼、定。即在每进、每退中,时时处处顾及自己的位置、姿势、状态和前后、左右、上下的情况,以保障自己的稳定,而不应该用限制对方如何上步,如何退步(不许用脚)将太极推手中精彩的摔法禁止。所以在太极推手中,只要不是抓住不放、生拉硬拽或搂住不放、互相搂抱,而是在沾、连、随、粘中用持巧不持力的办法,包括用脚、钩、拉、趟、绊都是可以使用的。
  太极推手将中国摔跤中轻巧的摔法吸收融入,将较力的,挣扎的,不符合沾、连、随、粘要求的摔法加以拒之,这是前代太极家对中国武术的贡献,我们怎么能轻率地把它定为侵人犯规呢?
  再看第(四)款:“单、双手抓住对方衣服或双手死握对方者(单手顺势除外)……”
  在太极推手中,单、双手抓住对方衣服为侵人犯规。而从“双手死握对方者(单手顺势除外)”这句话,很难理解此条款制定的本意,我们的裁判在掌握上,见到双手握,就判“侵人犯规”,而不管“死握”还是“不死握”。
  何为握?何为死握?何为双手死握?握为采的一种方式。死握就是握住不放或握的时间较长。“单手顺势除外”,就是说单手顺势握住对方的时间可以较长,甚至可以握住不放。而双手握就不能握得时间较长,就不能握住不放,就不能死握。即出现双手采时,必须一握即放,一采即放,只要不死握是可以的。但是,由于规则中没有讲清楚,加之我们的裁判不清楚“握”与“死握”的区别,不清楚“抓”、“握”与“采”、“ 捋 ”、“ ”的关系,不清楚“采”包括哪些方法,不清楚“大捋”与“硬拉”、“硬拖”、“死握”的区别,不清楚“大捋 ”在技击中真实的用法,所以此款又把太极推手中合理的“捋”法、“采”法、“ ”法,进一步加以不应有的限制。这也必然使太极推手的传统性、技击性、趣味性、艺术性、观赏性进一步丧失。
  再看第(六)款 :“使用拳打、头撞、撅臂、擒拿、抓头发、点穴、肘尖顶、捞膛、扫腿、膝撞、扼喉等动作者……”
  此款中不能把(撅臂)擒拿和肘尖顶草率地与其它招法一起定为侵人犯规,需作具体分析:
  擒拿,在太极推手中应该可以使用。但必须是在沾、连、随、粘中的巧拿。如果是抓住不放、生搬硬撅,应判为侵人犯规。而且擒拿允许拿关节,包括反关节。但不可拿脉,不可使用鹰爪力将人抠伤、抓伤。此款不管使用者是“巧拿”还是“硬掰”,干脆不允许在太极推手中使用“拿”法,明显地偏离了它的传统味道。
  另外,关于“肘尖顶”。肘法是太极推手中的八法之一,是可以使用的。而且肘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对于用肘的顶撞,我们应该这样分析:推手中双方不可以突然发力用肘尖猛击对方的身躯(包括面部),但是如果使用者用肘尖稳力地顶,或用靠近肘部的小臂平面部位发力撞击对方,此法不为犯规,反而是武德高尚的表现。
  还有第十六条第三款:“攻击的部位限于颈部以下,耻骨以上躯干和上肢部位,……”此款也需要研究研究。攻击的部位没有下肢,也是使太极推手走味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综合摔法、打法、拿法于一体的,讲究掤、捋、挤、按、采、 、肘、靠八法的太极推手,由于我们不十分清楚它的传统风貌,而且又制定出不切合实际的《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将传统的“摔法”与“拿法”基本上完全取消,又将“捋法”、“采法”、“ 法”中的大部分使用方法限制住。太极推手的传统性、技击性、趣味性、观赏性、娱乐性必然大打折扣。
  
  四、回归太极推手传统风味须采取的措施
  
  太极推手是我们的国粹,也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和体育创造的珍贵遗产。然而,由于一些人对太极推手这项国粹的价值认识不足,所以这项国宝首先被他们淡漠,以至丢弃了,他们往往只想“创新”,编了这个,又编那个,甚至把芭蕾舞的动作也融入太极拳或太极推手中,而对我们传统武术的精华不屑一顾。因此,高水平的太极推手人才不但在社会上,就是在高等体育院校也后继乏人。但是民族瑰宝来源于民间,也扎根于民间。所以我们应该为挖掘、寻找太极推手的传统特点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把那些确有真传、确有造诣的民间传习者请出来,给他们搭建平台,为弘扬我们精湛的武术,弘扬太极推手,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后继人才。
  另外,尽快修改现行的《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中不符合太极推手传统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条款,以利于今后的比赛和民间活动的开展,也是找回太极推手传统风味的一项重要工作。
  任何一种体育,任何一种对抗都可能有伤害的事故发生,为避免和减少伤害,我们制定出既符合该运动的特点,又符合该运动实际情况的规则,是使该运动更文明、更精彩、更具艺术性、趣味性、观赏性。而不是单纯地怕伤害的发生,制定不符合实际的条款,使该运动失去其传统特点,使其平淡乏味。例如:拳击、跆拳道等项目,其激烈程度和发生伤害的可能性都远远大于太极推手。但是,拳击之所以长期占据世界体坛并经久不衰地开展下去,并不是因“摆拳”会伤人就不允许用“摆拳”,“勾拳”伤人利害就不允许用“勾拳”,而恰恰是允许使用,才使拳击更具魅力。我们的传统太极推手,虽然不像拳击、跆拳道那样剧烈、残酷,但是它集巧摔、巧打、巧拿于一体,显示中华武术特有的文明与高雅,更具独特魅力,比起拳击、跆拳道更具趣味性、观赏性和娱乐性。
  为找回传统太极推手的文明、高雅和精彩,我们在修改规则中还应考虑,对那些武德高尚、武艺精湛的运动员,如在使用打法时,快进轻打,点到而已;使用拿法,拿住即停;使用摔法时,高起轻撂;为使对方化险为夷,迁就对方,自己主动倒地的运动员给予奖励或加分。
  而对那些已经看出对方反应不及,其打击已经触及对方身躯(要害部位),仍不停手反而加力故意伤害对方的;在使用拿法时,明明已将对方拿住,仍然加力故意造成对方伤害的;以及在使用摔法时,明知对方必倒无疑,仍不牵就,故意狠摔造成对方伤害的运动员不予计分,甚至罚分。
  另外,为使太极推手开展的更好,比赛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我们的太极推手裁判队伍,应该人人会推手,懂推手,且平常多推手,以亲自体会其劲路、手法以及规则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凡不会推手的,比赛时不可担当执法裁判、裁判长及仲裁人员。
  以上是我对找回太极推手传统风味的一点拙见,作为引玉之砖抛了出去。希望早日看到以沾、连、随、粘为特点的,以掤、捋、挤、按、采、 、肘、靠为方法的,综合巧摔、巧打、巧拿于一体的,文明、高雅、精彩的太极推手在全国各地蓬勃再现。希望蕴含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和哲理的、趣味无穷的太极推手早日进入世界体坛。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u13889071/d66923936

witty评:

按个人综合观察评估,基宏的弟兄们对作者文章结尾所提目标,我看很有希望做出贡献。

嘿嘿,亨利老兄展示文中所提“死握”的功力,可是在老夫两个手腕上,留下两片紫红色的云彩,估计三五天内消隐不了——今天早上醒来才惊讶地发现。

此帖于 Jul 26th, 2009 19:59 被 witty 编辑。 原因: 补词
witty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Jul 27th, 2009, 11:06     #8
witty
Senior Member
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3,127
积分:1
精华:1
声望: 1311488
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发送 QQ 消息给 witty
默认 哪里哪里,发到我应该是很容易滴。

引用:
作者: qianqianann 查看帖子
能将老哥发倒很不容易,那是谁呀?老哥可以试着去恭敬对手,越恭敬越好,看看有没有效果, 恭敬可以提高灵敏度。
对付20年不碰推手的老朽,本该有很多机会。

呵呵,如果我这些年三天两头摸着练着,这后生就没这好运气了。

实在理解不了那些离开了推手实践,谈论单靠盘太极架子本身却能取得极妙收获的心得体会。

再重复一下太极拳理中一个基本常识:盘架子是练,推手为用;练用结合,才能学到和体会到太极拳劲的真正奥妙。

此帖于 Jul 27th, 2009 11:08 被 witty 编辑。 原因: 减字
witty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感谢 witty
此篇文章之用户:
一杯茶 (Jul 27th, 2009)
旧 Jul 28th, 2009, 09:37     #9
witty
Senior Member
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级别:34 | 在线时长:1357小时 | 升级还需:8小时
 
注册日期: Jul 2004
帖子: 3,127
积分:1
精华:1
声望: 1311488
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witty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
发送 QQ 消息给 witty
Smile 谢谢老兄提醒,下次我会婉拒

引用:
作者: tjfan 查看帖子
恕我直言,您老哥玩活步不是个很好的决定。因为这个很难说准。一个不巧你就会受伤。对于老年人来讲,伤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对生活方便影响很大。过瘾后的痛苦是你要知道和预防的。
估计您没有进行过倒地保护练习,或者是很长时间以前,你应该试试。再做多一点准备活动。有时心里认为可以,但身体机能已经不是那个状态了。...
刚去是客随主便,对主人邀请表示一种礼貌。其实我参与基宏推手活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恢复和提高自己的听化能力,而不觉得加入以扭结顶抗为主的那种“活步推手”,对此目的会有任何帮助。

我想那里跟我推过手的朋友们也一定同意,老朽其实并不缺劲,也无需象fantaichi等年轻朋友理解误解的那样,要靠那种方式去提高“劲”。实际上到我这年龄和按照自然规律,也只可能减缓原有劲力逐渐衰退的程度而不可能使之继续增长;凭以前积累老本,只要专心致志提高听化能力,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基宏朋友们对我已有了解,相信今后也不会强人所难拉我上垫子了。因此应该可以让一个老头免去先练习前滚翻、侧滚翻的必要程序。

上次有机会看到基宏主教练梁先生的推手,发现其听化功夫十分了的,再看他盘架子的视频,动作劲路也很到位。如果今后常有机会跟其练习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
witty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感谢 witty
此篇文章之用户:
aha21cn (Aug 24th, 2009)
发表新主题 回复


发帖规则
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不可以发表回复
不可以上传附件
不可以编辑自己的帖子

启用 BB 代码
论坛启用 表情符号
论坛启用 [IMG] 代码
论坛禁用 HTML 代码



所有时间均为格林尼治时间 -4。现在的时间是 07:36

请尊重文章原创者,转帖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凡是本站用户自行发布的任何信息,皆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华枫网站不确保各类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也不承担由此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以及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4 Chinasmile